"故里依然一梦前":故乡的景象仍似一场前尘旧梦,
"相携重上钓鱼船":我们再次携手登上垂钓的舟船。
"尝陪大幕今陈迹":曾伴随大幕经历完整的旧日踪迹,
"谬忝承明愧昔年":虚居要职更愧对往昔的岁月。
"报国无成空白首":报效国家无功徒然白了双鬓,
"退耕何处有名田":退隐耕种却无处寻得良田沃土。
"黄鸡白酒云山约":与黄鸡白酒相约归隐云雾山间,
"此计当时已浩然":这份归隐之志在当时就已浩然坚定。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秋日感怀诗。通过故里垂钓、幕府生涯等场景追忆,表达了对时光易逝、功业无存的失落。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首联“故里依然一梦前,相携重上钓鱼船”开篇以“故里”“钓鱼船”勾勒出一幅熟悉的乡居图景,却以“一梦前”点出时光流逝的恍惚,故乡景物仿佛如旧,却已隔世如梦,暗含对归隐生活的追忆或向往,表达了对过往生活的眷恋与对当下处境的怅惘。
3. 分段赏析
首联“故里依然一梦前,相携重上钓鱼船”开篇以“故里”“钓鱼船”勾勒出一幅熟悉的乡居图景,却以“一梦前”点出时光流逝的恍惚,故乡景物仿佛如旧,却已隔世如梦;“重上钓鱼船”既可能是实写重回故地的举动,也暗含对归隐生活的追忆或向往。此联基调带着淡淡的怀旧与疏离,为全诗奠定了“今昔对比”的凄凉情感,隐含着对过往生活的眷恋与对当下处境的怅惘。颔联“尝陪大幕全陈迹,谬忝承明愧昔年”转入对仕途经历的回忆,“大幕”代指朝廷重臣的幕府(或朝堂),“承明”是汉代宫廷藏书处,代指朝廷机要之地。诗人曾跻身朝堂、参与要职,如今这些经历都已成“陈迹”;“谬忝”(谦称“愧居其位”)一词,既含自谦,更藏着对过往仕途的复杂感慨,昔日置身高位,如今回望却只剩“陈迹”,流露出对时光易逝、功业无存的失落。颈联“报国无成空白首,退耕何处有名田”直抒胸臆,将情感推向高潮。“报国无成”是核心痛点,诗人半生奔走,却未能实现理想抱负,徒然老去(“空白首”),满是壮志未酬的悲愤;“退耕何处”则转向对归隐的叩问,想退隐田园,却连一块像样的田地都没有,既体现了现实的窘迫,也暗含对“进不能报国,退不能安身”的两难处境的无奈,悲怆中带着对命运的无奈。尾联“黄鸡白酒云山约,此计当时已浩然”以对闲适生活的想象为结尾,“黄鸡白酒”是乡居生活的朴素写照,“云山约”是归隐的愿景。“当时已浩然”表明这种向往早已有之,却始终未能实现。看似洒脱的向往,实则反衬出当下的困顿,理想中的归隐只是遥不可及的“约”,表达了诗人难以释怀的怅惘。
上一篇:宋·苏轼《和陶九日闲居》
下一篇:宋·苏轼《赠朱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