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独何日":重阳节与其他时节有何不同呢?
"欣然惬平生":总是能让我满心欢喜。
"四时靡不佳":一年四季的景色各有其美妙之处,
# 四时:指一年四季的农时。
"乐此古所名":而重阳节自古就是欢乐的节日。
"龙山忆孟子":登上龙山便想起了孟子,
# 孟子:指孟嘉。,龙山:指湖北省江陵西北面的龙山。
"栗里怀渊明":在栗里则怀念起陶渊明。
# 栗里:地名,今江西九江西南,是陶渊明故居。
"鲜鲜霜菊艳":鲜艳美丽的霜菊绽放,
"溜溜糟床声":酿制美酒时酒糟流淌的声音也悦耳动听。
# 糟床:榨酒的器具。
"闲居知令节":闲居之时也知道这是美好的节日,
"乐事满余龄":快乐之事会伴随我度过余生。
# 余龄:余岁,余年。
"登高望云海":登高远望云海,
"醉觉三山倾":醉酒后仿佛觉得海上的三座仙山都在倾倒。
# 三山:三山倾:玉山倾。
"长歌振履商":放声高歌,歌声振动大地,
# 振履商:指商瞿,春秋时鲁人,曾与孔子学《易》。贫不仕,振履而歌,无戚戚之容。带索荣:《列子・天瑞篇》:“孔子游于太山,见荣启期行乎郧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
"起舞带索荣":乘兴起舞,衣带飘扬,尽显荣耀。
"坎坷识天意":经历坎坷才懂得上天的用意,
"淹留见人情":长久停留则能洞悉人情世故。
"但愿饱粳稌":只希望百姓都能吃饱穿暖,
"年年乐秋成":每年都能粮食丰收,这样就能年年都像过重阳节一样快乐了。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首诗的主题为重阳节闲居之感,体裁是五言古诗。本诗以重阳节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在这一天的闲居生活与内心感受。通过描绘节日的氛围、个人的心境以及与古人的共鸣,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面对人生坎坷的豁达态度。
2. 写作手法
用典:“龙山忆孟子,栗里怀渊明”一句使用了典故。“龙山”让人联想到孟子,当年孟子在龙山游历时与弟子就“勇”展开过讨论;“栗里”则关联到陶渊明,他归隐后曾在栗里生活。诗人在这里借孟子和陶渊明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生活志趣和人生选择的向往,以古人的高洁品行来映衬自己,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比:诗中“四时靡不佳,乐此古所名”将四季的美好进行对比,强调了自己对重阳节的喜爱。同时,“登高望云海,醉觉三山倾”中,现实的登高与醉后的奇幻想象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在重阳节登高时的愉悦心境和超脱之感。此外,“坎坷识天意,淹留见人情”将人生的坎坷与世间的人情冷暖进行对比,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直抒胸臆:整首诗以抒情为主,诗人在诗歌中直接表达了自己对重阳节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满足之情。如“欣然惬平生”“乐事满余龄”等语句,直抒胸臆,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同时,在诗歌的结尾处,“但愿饱粳稌,年年乐秋成”,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丰收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主题。
3. 分段赏析
“九日独何日,欣然惬平生。四时靡不佳,乐此古所名”:开篇诗人就点明九日(重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心中充满喜悦,觉得这一天让自己平生惬意。接着说四季其实都各有美好,但重阳节的美好是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称赞的,表达出诗人对重阳节的格外喜爱。“龙山忆孟子,栗里怀渊明”:诗人在此处联想到了与重阳节相关的历史人物。龙山是孟嘉落帽的典故发生地,孟子(此处应是孟嘉)的故事为重阳节增添了文化内涵。栗里是陶渊明的隐居之地,陶渊明有许多与重阳节赏菊、饮酒相关的诗作,诗人借此表达对古人的缅怀,同时也暗示自己在重阳节有着与古人相似的情怀和雅兴。“鲜鲜霜菊艳,溜溜糟床声”:这两句具体描写重阳节的景象和声音。鲜艳的霜菊在秋日里绽放,色彩艳丽,展现出重阳节独特的自然景观。“溜溜糟床声”则是写酿酒的声音,暗示在重阳节有饮酒的习俗,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闲居知令节,乐事满余龄”:诗人处于闲居状态,深知重阳节的意义和乐趣,觉得这样的乐事能让自己的余生都充满欢乐。表达出诗人在闲居生活中,能从重阳节这样的节日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和满足,心态较为平和、悠然。“登高望云海,醉觉三山倾”: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诗人登高远望,看到云海茫茫,一片壮阔的景象。喝醉之后,感觉仿佛三山都在倾倒,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既写出了诗人饮酒后的醉态,又通过对云海和三山的描写,展现出一种豪迈、奔放的意境,体现出诗人在节日中的畅快心情。“长歌振履商,起舞带索荣”:诗人放声长歌,歌声激昂,连鞋子都随着歌声震动;起身起舞,身上的衣带也仿佛带着荣耀。这两句进一步描绘诗人在重阳节的欢乐状态,通过长歌和起舞的动作,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喜悦和豪放之情,仿佛在这节日中忘却了一切烦恼,尽情享受当下的快乐。“坎坷识天意,淹留见人情”:在尽情欢乐之后,诗人的思绪有所转变。想到自己一生坎坷,意识到这或许是天意;长期停留在此处,也让他见识到了人情世故。这两句诗为前面的欢乐氛围增添了一丝深沉和感慨,使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复杂,体现出诗人在欢乐之余,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但愿饱粳稌,年年乐秋成”: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有足够的粮食,年年都能享受秋天的丰收之乐。这反映出诗人对平凡、安稳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之后,更珍惜这种实实在在的幸福,也让整首诗在情感上有了一个回归平实的落点。
上一篇:宋·苏轼《蝉》
下一篇:宋·苏轼《秋兴三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