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径绕山翠":一条小路环绕着翠绿的山峦,
"萦纡去似蛇":弯弯曲曲地延伸就像蛇一样。
"忽惊溪水急":忽然被湍急的溪水所惊动,
"争看洞门呀":大家纷纷争着去看那开阔的洞门。
"滑磴攀秋蔓":踩着光滑的石磴,攀附着秋天的藤蔓,
"飞桥踏古槎":走过那如同飞架的桥梁,踏上古老的木筏。
"三扉迎北吹":三个门洞迎着北方吹来的风,
"一穴向西斜":一个洞穴向西倾斜着。
"叹息烟云老":叹息那烟云似乎已经老去,
"追思岁月遐":追思那久远的岁月。
"唐人昔未到":唐代的人过去没有到过这里,
"古俗此为家":自古以来这里就有古朴的风俗,人们以此为家。
"洞暖无风雪":洞内温暖没有风雪,
"山深富鹿豭":山林深处有丰富的鹿和猪。
"相逢衣尽草":与他们相逢时,他们穿着都是草做的衣服,
"环坐髻应髽":围坐在一起,发髻应该是髽髻的样式。
"灶突依岩黑":灶的烟囱靠着岩石被熏黑了,
"樽罍就石洼":酒杯等器具就放在石头的洼处。
"洪荒无传记":洪荒时代没有相关的传记记载,
"想像在羲娲":只能想象是在伏羲和女娲的时代就存在了。
"此事今安有":这样的地方如今哪里还有呢,
"遗踪我独嗟":我独自对着这遗迹发出感叹。
"山翁劝留句":山翁劝我留下诗句,
"强为写槎牙":我勉强写下这文笔拙劣的诗。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写作手法
比喻:“一径绕山翠,萦纡去似蛇”将绕山的小径比作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径蜿蜒曲折的形态,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山路的盘旋之状,仿佛眼前就出现了一条在山间蜿蜒游动的蛇,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表现力。
2. 分段赏析
《游三游洞游洞之日有亭吏乞诗既为留三绝句》前四句描绘了山路的蜿蜒和突然出现的湍急溪水以及洞门,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出下文对山洞的探索。五到八句详细描写了登山的艰难以及山洞的门扉和洞穴的朝向,展现了山洞的独特风貌。九到十二句,诗人在此处开始怀古,感叹岁月悠久,想到这里曾是古人的家园,而唐人都未曾到过,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十三到十六句继续描写山洞的环境和在此处遇到的山民,他们的穿着和发型都显示出古朴的气息。接下来的四句,通过对灶突和樽罍的描写,表现出这里生活的原始古朴,诗人不禁想象这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末四句写诗人感慨这样的地方如今已不多见,在山翁的劝说下留下诗句,以记录此次游历和感慨。
上一篇:宋·苏轼《东坡八首(其七)》
下一篇:宋·苏轼《与梁左藏会饮傅国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