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时良是觉时非":梦中觉得美好,醒来却知并非如此,
# 时:一作是。
"汲水埋盆故自痴":从井中打水,将石头埋入盆中,自己都觉得这般痴迷颇为可笑。
# 痴:一作旖。
"但见玉峰横太白":只见石峰如白玉横亘,似太白山般巍峨,
"便从鸟道绝峨眉":又仿佛沿着险峻鸟道,攀越峨眉绝顶。
# 绝:横度过。,鸟道:高险逼窄的小径。
"秋风与作烟云意":秋风为它增添烟云缥缈的意境,
# 与:一作兴。
"晓日令涵草木姿":晨光让它蕴含草木葱茏的姿态。
"一点空明是何处":那一点空灵透亮的地方是哪里,
# 一点空明:即作者自序中所说绿色石“有穴达于背”。
"老人真欲住仇池":我这老人真想住进仇池仙山。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纪游抒怀诗。描绘了诗人从梦中醒来后的感悟,以及太白、峨眉的壮丽山势,秋风晓日中烟云草木的美妙姿态,表达了诗人对仇池空灵明澈之景的向往与眷恋,暗含超脱尘世、栖居山水的归隐情思。
2. 写作手法
用典:“梦时良是觉时非”化用《庄子・齐物论》的“梦觉之辨”,以梦境与现实的反差,融入庄子“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的思辨,奠定哲理性基调;“汲水埋盆故自痴”借用佛教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典故,以“汲水埋盆”自嘲痴愚,隐喻对世间执念的调侃与对生命本质的反思;“鸟道绝峨眉”化用李白《蜀道难》诗句“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借“鸟道”意象强化山水壮阔,增添艺术厚度;“老人真欲住仇池”援引《汉书・地理志》及道教典籍中仇池山的记载,将其作为理想栖居之所的象征,委婉表达超脱尘俗、归隐自然的追求。意象组合:绿色石体的冈峦纹路与纯白石料的雪姿玉态,是对奇石形态质感的具象描摹;而现实中的扬州与梦境里的仇池形成虚实交织的空间,“秋风”“晓日”则串联起季节流转与晨昏交替的时间线索。诗人以双石为媒介,将眼前物象与过往梦境、自然景致与心灵想象相勾连,在方寸之间的奇石上,让“物我两忘”的艺术体验在具体意象的组合中得以呈现。
3. 分段赏析
“梦时良是觉时非,汲水埋盆故自痴”两句是诗人对自我状态的感慨。前句以梦与觉的对比,道出人生如梦、真假难辨的哲思,暗示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后句“汲水埋盆”看似痴傻的行为,实则暗含诗人对某种理想境界的执着追寻,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眼光的痴绝心境。“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眉”两句描写了雄奇的山川景色。“玉峰横太白”勾勒出太白山峰如玉般横亘天际的壮美轮廓,突出其高耸巍峨;“鸟道绝峨眉”则以险峻的鸟道展现出峨眉之绝,“绝”字既写出路途艰险,又暗含诗人不畏险阻、决意跨越山河的豪情,将两座名山的磅礴气势生动呈现。“秋风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两句着力描绘自然景物的美妙变化。“秋风与作烟云意”赋予秋风以灵性,仿佛秋风特意为山川点染出烟云缭绕的朦胧意境;“晓日令涵草木姿”中,清晨的阳光让草木姿态尽显,“涵”字使阳光与草木相互交融,展现出一幅晨光中草木生机勃勃的画面,营造出清幽而充满生机的氛围。“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两句抒发诗人的情感与向往。“一点空明”以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仇池那片澄澈、空灵的神秘之境,引发读者无限遐想;“老人真欲住仇池”直白地表达出诗人对仇池的强烈向往,希望能栖居于此,远离尘世喧嚣,在这空灵之地寻得心灵的安宁与归宿。
4. 作品点评
作为苏轼晚期咏物诗的代表作,《双石》的特殊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它开创了“以石证道”的禅意表达方式,诗中“但见玉峰横太白”“老人真欲住仇池”等句,直接呼应杜甫“万古仇池穴”的典故;其二,“玉峰太白”成为苏轼《双石,并叙》中仇池石文化意象的源头,而“秋风与作烟云意”“水雪姿”的审美表述,还被《瀛奎律髓》列为宋代山水诗的典范用语;其三,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北归途中仍携带这两块石头,并在《次韵滕元发》中写下“仆所藏仇池石,希代之宝也”,这也印证了《双石,并叙》在其创作生涯中具有特殊地位。
上一篇:宋·苏轼《橄榄》
下一篇:宋·苏轼《东坡八首(其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