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ǎn
lǎ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fēn
fēn
qīng
luò
hóng
yán
zhèng
wèi
sēn
sēn
qiě
yán
dài
wēi
gān
huí
chǐ
齿
jiá
shū
shí
fēn
tián

译文

青绿的橄榄果如雨点般落下,裹着盐霜红渍,入口是浓烈而凛冽的苦涩。待反复咀嚼后,齿颊间竟泛起一丝微甜,虽不如崖蜜的甜来得酣畅,却更显悠长隽永。

逐句剖析

"纷纷青子落红盐":青绿的橄榄果如雨点般落下,裹着盐霜红渍,

"正味森森苦且严":入口是浓烈而凛冽的苦涩。

# 森森:味道纯正浓郁。,正味:纯正的滋味。

"待得微甘回齿颊":待反复咀嚼后,齿颊间竟泛起一丝微甜,

"已输崖蜜十分甜":虽不如崖蜜的甜来得酣畅,却更显悠长隽永。

# 崖蜜:高山崖穴间野蜂所酿的蜜。亦称岩蜜、石蜜。色青,味微酸。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此诗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日常物象抒写深刻哲理,语言简练而意蕴悠长,展现了其“平淡中见奇崛”的创作特色。诗中“先苦后甘”的主题既是对个人命运的体悟,亦是对北宋士人精神的映射,具有跨越时代的思想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九月,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正处于政治失意、生活困顿的时期。黄州期间,苏轼创作了大量以日常生活物象寄寓人生哲理的诗歌,《橄榄》即为典型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通过“苦且严”与“微甘”的味觉反差,以及“崖蜜十分甜”的直观甜味对比,突显橄榄余韵的独特价值。崖蜜的甜虽浓烈却短暂,橄榄的甘虽淡却持久,暗含苏轼对“苦尽甘来”的辩证思考。

2. 分段赏析

首句“纷纷青子落红盐”,描绘众多新鲜青涩的橄榄落入红盐之景,从视觉角度为后文铺垫。次句“正味森森苦且严”,以“森森”强化苦味的强烈冷峻,精准概括橄榄初尝时苦涩严肃的滋味,与常见美味期待形成反差。第三句“待得微甘回齿颊”,“待得”表明时间推移,“回”生动展现苦涩后微甘在齿颊间慢慢散开的动态过程,增添独特韵味。末句“已输崖蜜十分甜”,将橄榄微甘与极甜的崖蜜对比,突出橄榄不以甜度取胜,却有先苦后甘的别样魅力,引发对生活独特滋味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荼蘼洞》

下一篇:宋·苏轼《双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