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垒无人顾":废弃的营垒,瞧都没人瞧,
"颓垣满蓬蒿":荒颓的墙垣,长满了野草。
"谁能捐筋力":谁肯花力气开垦这种荒地?
"岁晚不偿劳":到了年终总是得不偿劳。
"独有孤旅人":有孤苦无援,流落异乡的人,
"天穷无所逃":老天注定穷困,想逃也无法逃。
"端来拾瓦砾":一定得来收拾残砖破瓦,
# 端来:直来,必须来。
"岁旱土不膏":不管天旱土瘦,收成难料。
"崎岖草棘中":在高低不平,荒草丛生的东坡,
# 崎岖:地面高低不平的样子。
"欲刮一寸毛":想要开出一块耕地,即使很小。
"喟然释耒叹":我放下农具长声叹息:
# 耒:翻土的农具。,释:放下。,喟然:叹气的样子。
"我廪何时高":仓中粮食怎么才能增高?
# 廪:粮仓。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东坡八首(其一)》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劳作、生活的诗。诗中通过描写废弃的营垒和荒芜的土地,展现了开垦东坡的艰辛过程。苏轼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辛勤劳作的怜惜,以及对未来收获的期待。诗中写道:“废垒无人顾,颓垣满蓬蒿。谁能捐筋力,岁晚不偿劳。”这些句子生动地描绘了垦荒的艰难,以及诗人在困境中的无奈与坚持。这首诗不仅记录了苏轼在黄州的劳作生活,也反映了他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
2. 写作手法
白描:诗人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了荒废土地的景象,如“废垒无人顾,颓垣满蓬蒿”,通过简洁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土地的荒芜与破败。对比:诗中将“无人顾”的废垒与“满蓬蒿”的颓垣形成对比,突出了土地的荒芜与开垦的艰难。夸张:如“欲刮一寸毛”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表达了开垦荒地的艰辛。拟人:“喟然释耒叹”则通过拟人化的动作,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辛酸。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对荒地开垦过程的描写,抒发了对辛勤劳作的怜惜以及对未来收获的期待,如“岁晚不偿劳”“我廪何时高”,表达了劳作的艰辛与生活的无奈。
上一篇:宋·苏轼《次韵许遵》
下一篇:宋·苏轼《郭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