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酴醿不争春":酴醿不与春花争艳,
# 酴醿:花名。
"寂寞开最晚":它寂寞地开在最晚的时光。
"青蛟走玉骨":青色的蛟龙缠绕着它如玉般的枝干,
# 玉骨:以玉为骨,言其隽爽、高洁。
"羽盖蒙珠幰":羽状的叶片覆盖着珍珠般的花蕾。
# 幰:车前的帷幔,此形容花瓣。,羽盖:本指用鸟的羽毛装饰成的车盖,此指花形如盖生于枝梢。
"不妆艳已绝":它不需装扮便已娇艳绝伦,
"无风香自远":没有风时香气也能飘得很远。
"凄凉吴宫阙":凄凉的吴宫已化为废墟,
"红粉埋故苑":当年的红粉佳人也被埋葬在这片故苑。
# 红粉:女子化妆用的胭脂与白粉。也代指美女,此指吴宫嫔娥。
"至今微月夜":直至今日,微凉的月夜中,
"笙箫来绝巘":似乎还能听到那断绝已久的笙箫声。
# 巘:山峰。
"余妍入此花":酴醿花承续了这些凄美的故事,
# 余妍:一作“馀妍”。剩留下的艳姿。
"千载尚清婉":千载之后仍然保持着它的清丽婉约。
"怪君呼不归":我奇怪你为何迟迟不归,
# 怪:难怪。
"定为花所挽":或许是被这花儿挽留了吧。
# 挽:挽留。
"昨宵雷雨恶":昨夜雷雨交加,
"花尽君应返":花已凋零,想必你也该回来了。
"君言西山顶":你说西山顶上,
# 西山:即樊山,在今鄂州市内长江之滨。
"自古流白泉":自古以来就流淌着一股白泉。
"上为千牛乳":那泉水上面仿佛漂浮着千牛乳般的洁白,
"下有万石铅":下面则沉淀着万石铅般的沉重。
"不愧惠山味":它的味道不输于惠山的名泉,
# 惠山:地名,亦称慧山、九龙山。位于今江苏无锡市西。
"但无陆子贤":只是这里没有陆羽那样的品泉高手。
# 陆子:茶圣陆羽(733-804)。唐复州竟陵人,字鸿渐,或名疾,一字季疵。闭门著书。诏拜太子文学,不就。以嗜茶出名,著《茶经》三篇,为我国关于茶的最早著作,后世民间祀为茶神。
"愿君扬其名":我希望你能扬名立万,
"庶托文字传":让这泉水的美名也通过你的文字流传。
"寒泉比吉士":寒泉就像那些品德高尚的君子,
# 吉士:古时对男子的美称。吉:善。
"清浊在其源":清澈还是浑浊取决于它的源头。
"不食我心恻":不能饮用这泉水让我感到惋惜,
"于泉非所患":但对于泉水本身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嗟我本何有":唉,我本无所有,
"虚名空自缠":却被虚名所困扰。
"不见子柳子":不能与像柳宗元那样的智者相见,
# 子柳子:即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
"余愚污溪山":我这愚钝之人只能玷污了这美丽的溪山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写作手法
拟人:其一诗的开头“酴醿不争春,寂寞开最晚”便以拟人的方式,赋予酴醿花以人的性格,描绘出它不与春花争艳,甘愿寂寞地开在最晚时节的形象。这种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表现力。用典:其一“凄凉吴宫阙,红粉埋故苑。至今微月夜,笙箫来绝𪩘。”这四句诗借用了古代吴宫的凄凉故事,联想到历史的沧桑与变迁。通过这一典故的运用,苏轼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与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也进一步烘托了酴醿花的孤独与高贵。其二诗中“不愧惠山味,但无陆子贤”一句,引用了惠山泉和陆羽(陆子)的典故。惠山泉是著名的泉水,而陆羽则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圣”。这里苏轼用惠山泉来衬托白泉的美味,但遗憾地表示这里没有像陆羽那样的品泉高手来赏识。这种用典手法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深度。对比:其二“上为千牛乳,下有万石铅”一句,将白泉的上方比作千牛乳般的洁白无瑕,下方则比作万石铅般的沉重,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白泉的清澈与珍贵。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酴醾不争春,寂寞开最晚”此句以荼蘼花的物候特性为切入点,既写其暮春绽放的习性,又暗含宋人赋予荼蘼的文化意象。荼蘼在二十四番花信风中位列谷雨二候,其“不争春”既体现花期之晚,亦隐喻士大夫不趋炎附势的孤高品格。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杜沂携花相赠,此花成为困境中的精神寄托,“寂寞”既写花亦自况,暗合诗人“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疏离心境。“青蛟走玉骨,羽盖蒙珠幰”:“青蛟”喻荼蘼虬曲枝干如蛟龙盘桓,“玉骨”状其莹白枝茎的质感,化静为动,凸显生命力;“羽盖”(翠羽华盖)、“珠幰”(珠饰车帷)则通过繁复的宫廷意象,将层叠花瓣比作贵族仪仗,既显荼蘼的华贵气韵,又暗藏对吴宫旧苑的追忆。此联虚实相生,以奇幻笔法勾连花形与历史,为后文咏史埋下伏笔。“不妆艳已绝,无风香自远”:前句强调荼蘼花色天然素雅,契合宋代尚“清”的审美取向(如杨万里赞其"冰为肌骨月为家");后句写花香自发悠远,暗喻君子德馨无需外显。苏轼借此既赞杜沂超脱世俗的品格,亦自抒“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襟怀。“绝”与“远”形成张力,以反差凸显内在气韵的永恒性。“凄凉吴宫阙,红粉埋故苑”:由花及史,引入孙权武昌故宫的废墟意象。“红粉埋故苑”以美人湮灭喻吴宫繁华成尘,与荼蘼“余妍”形成时空对照:昔日脂粉化为今日花魂,将个体生命与历史沧桑交织。此联并非单纯怀古,更以“物是人非”“反衬荼蘼””千载清婉”的超越性,暗含对当下贬谪境遇的豁达观照。“至今微月夜,笙箫来翠巘”:虚写月夜山谷中似有若无的笙箫声,以通感手法将视觉(微月)、听觉(笙箫)与嗅觉(花香)交融,营造空灵缥缈之境。此"笙箫"既可联想为吴宫旧乐的历史回响,亦可视为荼蘼清韵的拟声化表达,赋予自然景物以人文灵性。“余妍入此花,千载尚清婉”:“余妍”二字为全诗枢轴:既指吴宫红粉遗韵凝于花中,亦暗指杜沂赠花所寄之情。苏轼以花为媒介,将历史余韵、友人高谊与自身志趣熔铸一体,“清婉”既状花姿,亦喻人格,形成物我互喻的浑融境界。“怪君呼不归,定为花所挽。昨宵雷雨恶,花尽君应返”:以戏谑笔法收束:前句拟人化调侃杜沂流连花间,呼应“寂寞开最晚”的孤芳自赏;后句借雷雨摧花的自然现象,暗写春光易逝、聚散无常之理。“怪”字表面嗔友人迟归,实则赞花魅与友情,哀而不伤,体现苏轼“旷达于悲凉之上”的独特诗境。第二首“君言西山顶,自古流白泉”:此句以友人视角引出武昌西山白泉的悠久历史。西山即樊山,与无锡惠山地理不同,“白泉”既形容泉水清冽,亦暗合苏轼“精品厌凡泉”的品鉴标准。开篇以地理错位制造诗意张力,为后文跨越时空的联想埋下伏笔。“上为千牛乳,下有万石铅”:巧用双关意象:“千牛乳”既状泉水色泽,亦暗合苏轼诗中“乳水满其腹”的惠山泉特征;“万石铅”非实指矿物,乃取铅色青灰喻水脉深沉,与“宝剑护深源”的守护意象形成互文。苏轼突破物理局限,将视觉纵深转化为哲思纵深。“不愧惠山味,但无陆子贤”:借惠山泉典故重构价值体系。“不愧”非自谦实自傲,暗含“真伪半相渎”的鉴水智慧;“无陆子贤”非叹知音,实讽时人如宴罢贵人“醉眼乱红绿”的品鉴困境。地理意象的错位使用,实为突破陆羽品泉体系的诗意宣言。“愿君扬其名,庶托文字传”:呼应《惠山泉》“名色固已揭”的传播意识,但更强调文人“要须茶品对”的实践理性。“庶托”非被动寄托,实为“合煮建溪先”的主动茶事构建,体现苏轼“饮茶三绝”的美学体系。“寒泉比吉士,清浊在其源”:深化刘达《惠山泉》“灵脉发山根”的本源思考,将理学“格物”转化为“瓶罂走四海”的传播命题。以“清浊”对应“真伪半相渎”的鉴水标准,构建“水源-人品-文脉”的三重隐喻体系。“不食我心恻,于泉非所患”:反用典故时暗合“岂如泉上僧”的品鉴境界。“非所患”的悖论式表达,既承“欠伸北窗下”的闲适,又启“虚名空自缠”的困顿,展现“倾瓯共叹赏”与“窃语笑僮仆”的双重视角。“嗟我本何有,虚名空自缠”:解构“名色固已揭”的传播观,呼应“世无陆子知”的价值困境。看似自嘲“昼睡美方熟”的闲散,实为“盥洒自挹掬”的主体觉醒,在贬谪语境中重构文人“致一斛”的生命姿态。“不见子柳子,馀愚污溪山”:超越《愚溪诗序》的寄寓,将“污溪山”转化为“杂佩间琴筑”的山水清音。终以“宛转龙鸾蹙”的水纹意象,完成从地理泉水到文化血脉的诗意转换,使“文字传”升华为文明基因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