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ài
yáng
gōng
méi
huā
shí
jué
shí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běi
nán
lái
shì
jiā
zuì
kàn
shēn
yuè
bàn
héng
xié
nián
shí
miàn
bǐng
zhú
sān
gēng
duì
huā

译文

北方来的客人在南方哪里算是家,醉眼朦胧中看参星和月亮斜挂在天边。将来如果想认识吴地美女的容颜,就趁着三更天点着蜡烛来欣赏这梅花吧。

逐句剖析

"北客南来岂是家":北方来的客人在南方哪里算是家,

"醉看参月半横斜":醉眼朦胧中看参星和月亮斜挂在天边。

# 参月半横斜:参星横了,月亮斜了,言其夜深。

"他年欲识吴姬面":将来如果想认识吴地美女的容颜,

# 吴姬:也是指梅花。

"秉烛三更对此花":就趁着三更天点着蜡烛来欣赏这梅花吧。

# 秉烛:手持蜡烛,言夜游。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其十)》是北宋苏轼作于元祐六年的一首诗。此诗以梅花为吟咏对象,通过“北客南来”“醉看参月”等意象,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寂之感;后两句以“吴姬”暗喻梅花高洁之姿,并以“秉烛三更”的雅致举动,表达了对梅花品格的倾慕与对人生境遇的哲思。全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将羁旅之愁、孤傲之志与超脱之情融为一体,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以自然景物寄托情怀的独特诗风,体现了其“清雄”兼备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组诗写于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当时苏轼正在杭州担任知州。诗人以西湖春色为背景,通过描绘梅花的清雅风姿,既展现了杭州的秀丽风光,又寄托了自己对高尚情操的向往,同时抒发了仕途沉浮的人生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北客南来岂是家”,此句以反问语气开篇,点明诗人作为“北客”流落江南的漂泊之感。“岂是家”三字直白而深刻,既写出地理上的疏离,又暗含心理上的无归属感。苏轼一生宦海沉浮,辗转多地,此句正是其羁旅生涯的真实写照。一个“岂”字,强化了无奈与自嘲的意味,为全诗奠定了孤寂的基调。“醉看参月半横斜”,此句以醉眼观景,营造朦胧苍凉的意境。“参月”指参星与月亮,二者在夜空中斜挂(“半横斜”),既点明时间(深夜),又暗喻人生的倾斜不定。诗人借酒消愁,醉中望天,星月之“斜”与自身漂泊之态形成巧妙呼应。画面清冷疏淡,却蕴含深沉的时间流逝之感和世事无常之叹。“他年欲识吴姬面”,此句笔锋一转,由现实转入想象。“吴姬”表面指江南女子,实则暗喻梅花的高洁风姿。诗人以“他年”虚写未来,暗示当下虽漂泊,却仍对美好事物(如梅花象征的品格)心怀向往。语言含蓄,将梅花拟人化,赋予其灵动之美,同时透露出超脱现实羁绊的期许。“秉烛三更对此花”,末句以行动收束全诗,凸显对梅花的极致珍视。“秉烛三更”写深夜持灯赏梅的雅事,既呼应前文的“醉看”,又强化梅花在诗人心中的独特地位——值得为之不眠。一个“对”字,将人与花置于平等对话的境地,暗含“物我相融”的哲思。此句以细腻笔触,将孤寂化为风雅,体现了苏轼“苦中作乐”的豁达胸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三)》

下一篇:宋·苏轼《再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