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国梅雨余":在梅雨过后的水乡泽国,
"衰年困蒸溽":我这衰朽之年倍感湿热之苦。
"高堂磨新砖":高堂之上新磨的砖块,
# 砖:一作“塼”。
"颇觉利腰足":走起路来让人感觉腰脚轻便了许多。
"松根百尺井":松根之下有一口百尺深的井,
"两绠飞净渌":两条井绳荡起清澈的井水飞溅如珠。
"流觞聚儿童":孩子们聚在一起玩流觞游戏,
"一笑为捧腹":欢声笑语让人捧腹。
"清风信可御":清风确实可以驾驭,
"刚气在岩麓":刚健之气充盈在山岩脚下。
"始知共此世":这才知道,只要心境超脱,
"物外无三伏":世间就没有难以忍受的酷热。
"长歌入云去":放声高歌,歌声直冲云霄,
"不待弦管逐":无需弦管伴奏也能飘荡远去。
"西湖真西子":西湖真是如西子般美丽,
"烟树点眉目":烟树环绕就像是她的眉眼。
"涛江少酝藉":波涛拍打着沙滩,少了些酝藉之情,
# 藉:一作“籍”。,江:一作“沙”。
"高浪翻雪屋":高浪翻滚如同雪屋崩塌。
"俯仰拊四海":俯仰之间,抚视四海,
"百世飞鸟速":感叹时光飞逝,百世如飞鸟掠过。
"远追钱氏余":遥想远古的钱氏王朝,
"近吊祖侯躅":近吊近代的祖侯遗迹。
"吾生如寄耳":我的人生如同寄居世间,
"寸晷轻尺玉":片刻的光阴比尺玉还要珍贵。
"谁似刘将军":谁像刘将军那样?
"逸韵谢边幅":风韵飘逸,不拘小节。
"千言一挥手":他挥笔千言,
"五车不再读":五车的书籍都不再需要重读。
"春岩彩鸡舞":春天里岩壁上的彩鸡翩翩起舞,
"月峡哀猿哭":月夜峡谷中哀猿声声悲哭。
"朝先啼鴂起":清晨时,黄鹂鸟先我而起,
# 啼鴂:一作“鶗鴂”。
"暮与寒螀续":傍晚时,寒蝉与我接续悲鸣。
"我老废吟哦":我老迈之年已荒废吟诗作赋,
"赖君时击触":幸亏有你时常给予我灵感和触动。
"从今事远览":从今以后,我要致力于远大的抱负,
"发轫此幽谷":从这幽谷中启程。
"清游得三昧":清幽的游历让我领悟到了真谛,
"至乐谢五欲":至极的快乐在于超脱五欲。
"莫作狂道士":不要做一个狂妄的道士,
"气压刘师服":以免气压过刘师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通过描绘泽国梅雨后的景象、高堂新磨的砖、松根下的百尺井、清泉流淌、儿童流觞欢聚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借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和思绪。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真挚。对比:诗中“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一句,烟树比作眉目,寓意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吾生如寄耳,寸晷轻尺玉”一句,通过对比人生短暂与时光易逝,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感悟。用典:苏轼在诗中运用了一些历史典故和寓意深刻的词句,“远追钱氏余,近吊祖侯躅”一句运用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加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深度。
2. 分段赏析
《次韵刘景文登介亭》“泽国梅雨余,衰年困蒸溽。高堂磨新塼,颇觉利腰足。”开篇描绘梅雨过后的闷热环境,诗人以“衰年”自况,表达了在湿热天气中的困顿之感。随后笔锋一转,写到在高堂之上磨制新砖,感觉对腰足颇为有利,暗示着通过劳作或活动来驱散暑气,寻找一丝凉意与舒适。“松根百尺井,两绠飞净渌。流觞聚儿童,一笑为捧腹。”此段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画面。松根之下,百尺深井,两绠绳索飞扬,汲取着清澈的井水。儿童们聚集在一起玩流觞游戏,欢声笑语,乐不可支。这既展现了乡村生活的乐趣,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与童真的喜爱。“清风信可御,刚气在岩麓。始知共此世,物外无三伏。”诗人感慨清风可驭,岩麓之间充满刚健之气。由此领悟到,在这个世界之外,似乎并无真正的酷暑难耐。这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超脱与领悟。“长歌入云去,不待弦管逐。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诗人放声高歌,歌声直上云霄,无需弦管伴奏。随后笔锋转向西湖,将其比作美人西子,烟树如同她的眉目,生动传神。这既展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也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无限眷恋。“涛江少酝藉,高浪翻雪屋。俯仰拊四海,百世飞鸟速。”此段描绘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涛江翻滚,高浪如雪屋般翻涌。诗人俯仰之间,仿佛能拥抱四海,感慨人生如飞鸟般匆匆而过。这既是对自然伟力的敬畏,也是对人生短暂的深刻反思。“远追钱氏余,近吊祖侯躅。吾生如寄耳,寸晷轻尺玉。”诗人追思古代贤人钱氏与祖侯的遗迹,感慨自己生命如寄,时光宝贵。寸晷(短暂的时间)之间,应轻视尺玉(珍贵的宝物),强调珍惜时光、重视精神追求的重要性。“谁似刘将军,逸韵谢边幅。千言一挥手,五车不再读。”此段以刘将军为例,赞美其超凡脱俗的逸韵与不拘小节的性格。千言万语一挥而就,学识渊博却不再拘泥于书本。这既是对刘将军的赞美,也是诗人自身追求的一种境界。“春岩彩鸡舞,月峡哀猿哭。朝先啼鴃起,暮与寒螀续。”诗人描绘昼夜时序、自然变化的景象。春岩上彩鸡飞舞,月峡中哀猿啼哭;清晨鶗鴂鸟先鸣,傍晚寒螀虫接续,展现了苏轼对生命短暂与自然永恒的辩证思考。“我老废吟哦,赖君时击触。从今事远览,发轫此幽谷。”诗人自谦年老体衰,吟哦之作渐少,幸得友人时时激励。从此将致力于远游揽胜,从这片幽谷出发,开启新的旅程。这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清游得三昧,至乐谢五欲。莫作狂道士,气压刘师服。”最后一段,诗人总结自己的游历心得,认为清游能得真谛(三昧),至乐在于摒弃五欲(财、色、名、食、睡)。并告诫自己不要像狂道士那样张扬跋扈,以免气压过刘师服(可能指某位道士或文人)。这既是对游历生活的总结与升华,也是对自我修养的一种期许与鞭策。
上一篇:宋·苏轼《戏用晁补之韵》
下一篇:宋·苏轼《江神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