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尝陪醉翁醉":从前我曾陪醉翁一同醉饮,
"今君但吟诗老诗":如今你却只专注吟诵老诗。
"清诗咀嚼那得饱":咀嚼清诗哪能让人吃饱,
"瘦竹潇洒令人饥":瘦竹潇洒更添几分饥意。
"试问凤凰饥食竹":试问凤凰忍饥啄食竹实,
"何如驽马肥苜蓿":怎比驽马饱食苜蓿丰肥。
"知君忍饥空诵诗":深知你忍饥空自诵诗篇,
"口颊澜翻如布谷":口若悬河如布谷鸟啼鸣。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分段赏析
“昔我尝陪醉翁醉”一句以回忆起笔。“醉翁”暗指欧阳修,苏轼曾受其赏识,“陪醉”二字既点出早年与文坛前辈的交往经历,暗含对往昔时光的追念,也为全诗增添了文人雅趣的底色,奠定了亲切自然的叙事基调。“今君但吟诗老诗”一句转向当下友人。“今君”指晁补之,“吟诗老诗”谓其沉溺于吟诗创作,“但”字略带调侃,似笑友人专注诗道、疏于俗务,既贴合“戏用”的戏谑主题,也勾勒出友人耽于诗意的形象。“清诗咀嚼那得饱”一句以“清诗”对应“吟诗”,“咀嚼”状赏诗之投入,却以“那得饱”反问,直白调侃诗歌无法充饥,将精神享受与物质温饱的矛盾以通俗语言点破,幽默中带自嘲。“瘦竹潇洒令人饥”一句承接上句“饥”字,以“瘦竹”的清瘦潇洒意象,既呼应“清诗”的清雅,又以竹影的疏朗衬出“饥”的感受——视觉上的“瘦”与生理上的“饥”相勾连,虚实结合。“试问凤凰饥食竹”一句引入“凤凰”意象。传说凤凰“非竹实不食”,此处以“饥食竹”写凤凰虽饥却坚守高洁食性,既呼应前文“瘦竹”“清诗”的清雅脉络,又以反问句式引发思考,暗喻文人如凤凰般甘守清苦、追求精神纯粹的选择,于戏谑中见对高洁品格的认同。“何如驽马肥苜蓿”一句以“驽马”对比“凤凰”。“苜蓿”是马的饲料,“肥苜蓿”写驽马因食苜蓿而肥硕,暗指追求物质满足的庸常状态,“何如”二字将两种生存状态并置,看似在问“凤凰饥瘦与驽马肥饱孰优”,实则暗含诗人对“宁饥守雅,不肥随俗”的价值倾向,对比中见褒贬,戏谑中藏深意。“知君忍饥空诵诗”一句回到友人,“忍饥”呼应前文“那得饱”“令人饥”,“空诵诗”似笑友人徒然吟诵、不解务实,却以“知君”二字透露出对友人坚守诗意的理解——“忍饥”是甘愿承受清苦,“诵诗”是沉醉精神世界,调侃中饱含对志同道合者的共情与认同。“口颊澜翻如布谷”一句以生动比喻收束。“澜翻”状言辞滔滔,“如布谷”喻友人诵诗时口若悬河,如同布谷鸟啼鸣般畅快淋漓,既绘出友人沉浸诗境的忘形之态,又以充满生活气息的比喻消解“饥”的沉重感,将全诗的戏谑意味推向高潮。
上一篇:宋·苏轼《和刘道原咏史》
下一篇:宋·苏轼《次韵刘景文登介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