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ú
dào
yuán
yǒng
shǐ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zhòng
yōu
shì
jiē
kuáng
zāng
suī
shū
jìng
liǎng
wáng
màn
chén
háo
shì
huán
hóu
chū
xiào
yuè
rén
fāng
míng
gāo
xiǔ
zhōng
ān
yòng
yǐn
liáng
yǎn
chén
biān
diào
xīng
fèi
chuāng
qián
shān
làng
làng

译文

孔子心怀天下为世道担忧,接舆却狂放不羁,臧和谷虽然情况不同但最终都失去了羊。吴地文士随意地陈述着《七发》这样的豪士赋,蔡桓公起初嘲笑越人所献的药方。名声高到不朽又终究有什么用呢,每天无所事事地饮酒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方式。独自合上旧书为历史的兴衰而凭吊,窗前山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

逐句剖析

"仲尼忧世接舆狂":孔子心怀天下为世道担忧,接舆却狂放不羁,

"臧谷虽殊竟两亡":臧和谷虽然情况不同但最终都失去了羊。

"吴客漫陈豪士赋":吴地文士随意地陈述着《七发》这样的豪士赋,

# 吴客:指陆机。

"桓侯初笑越人方":蔡桓公起初嘲笑越人所献的药方。

# 方:药方。,越人:春秋名医扁鹊的名。

"名高不朽终安用":名声高到不朽又终究有什么用呢,

# 名高不朽:春秋时,叔孙豹曾说:立德、立功、立言,是三件不朽之事,人有其中之一,就能存名不废,万世不朽。

"日饮无何计亦良":每天无所事事地饮酒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方式。

"独掩陈编吊兴废":独自合上旧书为历史的兴衰而凭吊,

# 陈编:指历史书。

"窗前山雨夜浪浪":窗前山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

# 浪浪:水流不止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刘道原咏史》是北宋苏轼所作的一首咏史诗。本篇作于熙宁五年(1072),作者时任杭州通判。苏轼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回顾与评价,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人生的看法,展现了他的思想深度和文学才华。短短八句律诗中,前六句,一句脉一事,围绕与其积极用世不如退而全身的主题,逐层铺叙,因而不觉堆砌典实。后两句以写景作结,绾合巧妙,突出主旨,免于散漫,同时又余音袅袅,意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北宋诗人苏轼所作的一首咏史的七言律诗。内容上通过对仲尼、接舆等历史人物和相关事件的描述与评价,全诗围绕与其积极用世不如退而全身这一主题展开,最后又以写景作结,突出主旨。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使用了仲尼、接舆、桓侯等多个典故,借古抒怀。对比:如“仲尼忧世接舆狂”将仲尼的忧世和接舆的狂放进行对比。借景抒情:以“窗前山雨夜浪浪”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深沉的氛围,抒发自己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仲尼忧世接舆狂,臧谷虽殊竟两亡”,孔子和接舆对举。孔子心怀天下,忧虑世道衰微,积极奔走,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其中“臧谷虽殊竟两亡”用了《庄子·骈拇》中臧和谷牧羊却都丢失羊的典故,借此说明孔子的积极入世和接舆的消极避世,尽管方式不同,但最终都难以在那个混乱的世道中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获得内心的安宁,暗示了无论何种选择在乱世中都有无奈和悲哀。联系此诗的写作时间及作者当时的处境,或许可以这样说,诗中的“吴客漫陈豪士赋,桓侯初笑越人方”隐括了作者上书反对变法、未被采纳反而遭贬的生活经历。其中“桓侯初笑越人方”用了扁鹊见蔡桓公的典故。“名高不朽终安用,日饮无何计亦良”,诗人在此直接抒发感慨,认为即使名声高到能够不朽,最终又有什么实际用处呢?流露出对追求虚名的一种质疑和不屑。子瞻自云“我被聪明误一生”,看来,“日饮无何计亦良”是心知之而不能为之,因为他无法使自己麻木不仁。这看似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排遣,实则是对现实无奈的一种调侃,在看似豁达中蕴含着深深的苦闷和不得志的悲哀。“独掩陈编吊兴废”描绘出诗人独自翻阅古籍,凭吊历史上的兴衰成败的情景,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和对古今变迁的感慨。“窗前山雨夜浪浪”以景结情,窗外山雨淅淅沥沥,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历史与现实的惆怅相互映衬,使全诗的情感在一种落寞的情境中得到升华。这是作者遭受的第一次政治打击,因而心中郁愤难遣,借咏史以出之。以景收束,托出胸中波澜,耐人寻味。

4. 作品点评

《石榴》是苏轼咏史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体现了苏轼在咏史题材诗歌创作上的成就。这首诗写得含蓄蕴藉而有情致。与其说是咏史,无宁说是遗怀。在艺术上,这首诗是颇有特色的。但情绪却有些低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留题显圣寺》

下一篇:宋·苏轼《戏用晁补之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