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与城郭":登阁远眺但见山川和城郭,
"漠漠同一形":渺渺冥冥浑同一体难以辨认。
# 漠漠:密布、广布貌。
"市人与鸦鹊":市人的喧闹与鸦鹊啼鸣,
"浩浩同一声":远远听来合成了一种声音。
# 浩浩:旷远貌。
"此阁几何高":这个寺阁到底有多么高峻?
"何人之所营":这个寺阁又是谁人经营?
"侧身送落日":侧着身子可以送走落日,
"引手攀飞星":举起手来就能攀摘飞星。
# 飞星:流星。,引手:伸手。
"当年王中令":当年那位姓王的中书令,
# 王中令:王中令:指王彦超,临清(今属山东)人,历仕晋汉周,累官河阳三城节度使,以功加检校太师。中令:中书令的省称。
"斫木南山赪":曾把终南山的林木砍伐干净。
# 南山赪:终南山林木被伐尽,山岭赤裸呈红色。赪:赤色。,斫木:砍伐木材建筑寺阁。
"写真留阁下":绘下自己的画像留在阁中,
# 写真:画像。
"铁面眼有棱":面色铁黑目光炯炯。
# 眼有棱:目光炯炯有神。,铁面:黑脸。
"身强八九尺":身躯有八九尺高大,
# 身强:一作身长。
"与阁两峥嵘":和寺阁一样气度高峻、超然。
# 峥嵘:高峻,并谓气象超越寻常。
"古人虽暴恣":古代虽有许多人粗暴骄横,
# 暴恣:暴戾骄纵。
"作事今世惊":做的事却常让世人惊叹。
"登者尚呀喘":登阁的人还紧张得张口喘息,
# 呀喘:张口喘息。
"作者何以胜":造阁的人不知何以能够承担。
# 胜:承受,力能担任。
"曷不观此阁":为何不仔细观看这一寺阁,
# 曷:何,何故。
"其人勇且英":就可以知道王中书有多么英勇大胆。
# 其人:指王彦超。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借景抒情、怀古言志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对真兴寺阁雄伟高峻的赞叹,对建阁者王中令非凡胆气与英勇豪迈的钦佩,同时借描绘阁之高与对建阁者的歌颂,抒发了自己渴望在仕途与人生中像王中令建阁一般,有所建树、成就非凡事业的壮志豪情,展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2. 写作手法
夸张:“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通过夸张的手法极言寺阁之高,诗人仿佛能侧身送走落日、伸手攀摘飞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真兴寺阁的雄伟高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奇幻的感受。虚实结合:诗中对真兴寺阁的实际描写为实,“山川与城郭,漠漠同一形”写诗人登上寺阁看到的山川城郭景象;而“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则是诗人基于阁高产生的想象,为虚写。虚实结合,既让读者对寺阁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又通过想象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增添了奇幻色彩。正衬:用“登者尚呀喘,作者何以胜”来烘托建阁者王中令的非凡能力。通过描写登阁之人的惊叹喘息,突出建造此阁的难度之大,从而衬托出王中令的勇敢和坚毅,以及他建造出如此雄伟建筑的卓越功绩。
3. 分段赏析
诗的起始四句,苏轼以登阁者的视角,为我们展开一幅宏大且独特的画面。山川连绵,城郭错落,在真兴寺阁的高巅俯瞰下,它们的轮廓模糊难辨,仿佛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雄浑而又苍茫的景象,尽显天地间的辽阔与朦胧。与此同时,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嘈杂声,与枝头鸦鹊的啼叫,浩浩荡荡地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分。这四句开篇,以一种极为独特的感官体验,让读者瞬间感受到真兴寺阁所处位置之高,以及诗人登高望远时,视觉与听觉上所受到的强烈冲击,为全诗奠定了雄浑壮阔的基调。苏轼在此处虽借鉴了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中的意境,但在其笔下,意象更为丰富,不仅描绘了视觉上的混沌一片,更增添了听觉上的嘈杂不分,使整首诗的开篇更具张力与震撼力。诗人在次四句巧妙地运用设问手法,“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抛出对阁的高度与建造者的疑问,引发读者的好奇。紧接着,以“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这样极具想象力与夸张性的描写,形象地回答了阁的高度。诗人仿佛置身于天际,侧身便能目送落日,伸手即可摘取星辰,这种奇幻的表达,将真兴寺阁的高耸入云渲染到极致,让读者深刻感受到阁的雄伟险峻。随后六句,诗人给出了“何人之所营”的答案——“当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赪”,原来是当年的王中令,砍伐南山红色的木材,历经艰辛建造了这座巍峨的楼阁。“写真留阁下,铁面眼有棱。身强八九尺,与阁两峥嵘。”进一步刻画了王中令的形象,阁中留存的画像上,他铁面棱眼,尽显威严,身材高大强壮,与雄伟的寺阁相互映衬,共同彰显出峥嵘不凡的气势。通过这一系列的描写,一个坚毅果敢、英勇无畏的建阁英雄形象跃然纸上,也为诗歌增添了浓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色彩。在诗的结尾,苏轼发出了深沉的感慨。他认为,有些古人尽管行事风格可能较为暴烈恣肆,但他们所成就的事业,却足以令后世之人惊叹。就拿真兴寺阁来说,登阁之人都会因阁的高峻而惊叹喘息,难以想象建造者在建造过程中,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气与毅力才能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最后,诗人再次强调,只要看看这座雄伟壮丽的真兴寺阁,便能深切体会到建造者王中令的英勇与豪迈。这几句诗,不仅是对王中令的高度赞扬,更是苏轼借古抒怀,表达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对自身未来的期许。此时的苏轼,年仅二十六岁,正值青春年少、壮志满怀之时,整首诗中洋溢着的豪迈英爽之气,正是他年轻气盛、积极进取精神的生动写照。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语言雄健有力,用词精准,意境开阔。诗人通过对真兴寺阁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壮观的景象,更借此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自身处境的反思。这种由景到人、由人到情的多层次描写,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下一篇:宋·苏轼《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