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èr
shí
liù
gēng
xíng
zhì
pán
wèi
mí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pán
xiá
zhào
shān
huǒ
luò
jīng
yuán
shān
tóu
yuè
gěng
yóu
zài
shí
shàng
hán
xiǎo
gèng
xuān
zhì
rén
jiù
yǐn
bái
yún
shén
huà
zōng
wān
ān
mèng
suí
jià
shàng
qīng
dǎo
tiān
piáo
fān

译文

夜晚进入磻溪,感觉就像进入了狭窄的峡谷,照亮山间的火炬光芒,惊得猿猴纷纷逃窜。山头那轮孤月,还明亮地挂在天上,溪石之上的寒波,在破晓时分越发喧闹。曾经有高人在此隐居,如今白云聚合遮蔽了旧居,神奇的事物已然变化消逝,只留下曲折蜿蜒的遗迹。怎样才能在梦中乘着如霹雳般迅猛的车驾,在马上将天上的水瓢倾倒翻转?

逐句剖析

"夜入磻溪如入峡":夜晚进入磻溪,感觉就像进入了狭窄的峡谷,

"照山炬火落惊猿":照亮山间的火炬光芒,惊得猿猴纷纷逃窜。

"山头孤月耿犹在":山头那轮孤月,还明亮地挂在天上,

"石上寒波晓更喧":溪石之上的寒波,在破晓时分越发喧闹。

"至人旧隐白云合":曾经有高人在此隐居,如今白云聚合遮蔽了旧居,

"神物已化遗踪蜿":神奇的事物已然变化消逝,只留下曲折蜿蜒的遗迹。

"安得梦随霹雳驾":怎样才能在梦中乘着如霹雳般迅猛的车驾,

"马上倾倒天瓢翻":在马上将天上的水瓢倾倒翻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未明》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开篇描绘了诗人夜间进入磻溪时,山谷幽深如峡,火炬惊落猿啼的神秘景象;颔联以山头孤月、石上寒波,勾勒出破晓时分静谧又喧嚣的画面,尽显山水之态与日月之景。颈联提及至人旧隐,白云聚合,神物虽化却留蜿蜒遗踪,饱含对历史遗迹与往昔人物的追思。尾联诗人驰骋想象,渴望能驾驭霹雳,翻转天瓢,抒发了对自由境界的向往,也隐晦地表达出内心对现实的不满与壮志难酬的感慨。全诗以行旅见闻为线索,通过对磻溪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的细致刻画,融入人生思考与情感抒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夜入磻溪如入峡,照山炬火落惊猿”两句描写诗人夜间进入磻溪的情景。“夜入磻溪如入峡”以简洁的笔触,将磻溪夜晚幽深逼仄的形态比作峡谷,生动展现出环境的险峻与神秘;“照山炬火落惊猿”中,“照山炬火”点明诗人借助火把前行,火光映照山林,紧接着“落惊猿”三个字,将火把晃动致使猿猴受惊逃窜的动态瞬间捕捉,一个“惊”字赋予画面紧张的氛围,以动衬静,凸显出磻溪夜色的静谧与深邃。颔联“山头孤月耿犹在,石上寒波晓更喧”描绘破晓时分的景色。“山头孤月耿犹在”中,“孤月”一词,赋予月亮孤独清冷的特质,“耿犹在”强调月亮在破晓时分仍高悬山头,不愿离去,营造出孤寂的氛围;“石上寒波晓更喧”里,“寒波”点明溪水的清寒,“晓更喧”则生动写出随着天色渐明,溪水冲击石头的声音愈发响亮,将听觉感受融入景色描写,以动态的水声打破前文孤月营造的静谧,形成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展现出山水在清晨时分的独特韵味。颈联“至人旧隐白云合,神物已化遗踪蜿”转向对历史遗迹和传说的追思。“至人旧隐白云合”中,“至人”指品德高尚的隐士,暗指磻溪曾是隐士隐居之地,“白云合”描绘出白云缭绕的景象,暗示此地远离尘世,充满神秘与清幽,烘托出隐士隐居生活的超然;“神物已化遗踪蜿”里,“神物已化”表明传说中的神奇事物已消失不见,“遗踪蜿”则说明虽然神物不在,但留下的踪迹曲折蜿蜒,引发读者对往昔神秘事物的遐想,饱含诗人对历史遗迹和传说的追思之情。尾联“安得梦随霹雳驾,马上倾倒天瓢翻”抒发诗人内心的渴望与感慨。“安得”二字以反问起笔,直抒胸臆,强烈表达出“怎么才能”的迫切愿望;“梦随霹雳驾”大胆想象,诗人渴望能乘着霹雳驾驭天空,展现出无拘无束、超凡脱俗的气魄;“马上倾倒天瓢翻”进一步描绘想象中的情景,仿佛能在马上翻转天上的水瓢,让大雨倾盆而下,这种夸张的想象,既抒发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向往,又隐晦地流露出其对现实束缚的不满,以及壮志难酬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何公桥》

下一篇:宋·苏轼《真兴寺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