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tuó
xí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shān
tuó
xià
shǔ
jiāng
shì
jué
yóu
suǒ
dàng
tuí
qiáng
sōng
bǎi
chǐ
páng
jīng
lěi
zhī
shàng
jiàn
xià
zhàng
tóng
zhī
shū
suí
miǎo
wàng
shuǐ
zhōng
chí
rán
ér
zhǎng
zhě
huáng
guān
ér
huàn
tǎn
pán
shí
zuò
shān
yǒu
zhǐ
ān
wēi
rén
wàng
xiān
rén
quán
yán
yáo
zhī
fēi
xiāng
wǎng
lái
shǔ
shǐ
使
kāi
kǒu
yán
wéi
hàn
jīng
xīn
yán
jiǎn
zhāo
shì
zhī
qín
dàn
jiāng
shān
yuè
cháng
zài
ruò
yǒu
rén
mèng
zhōng
qiú
chí
guī
fēi
xiǎo
yǒu
ér
yóu
tiān
shēn
fēi
táo
shì
yóu
xié
chéng
miǎo
máng
liáng
wèi
guǒ
bēi
huái
怀
liáo
xiāo
yáo
róng
lán
zhī
zhǔ
lùn
shì
qiān
zài
rén
yóu
bìng
shí
xíng
zhī
zhě
é
é
yáng
yáng
fāng
zhōu
shuǐ
qián
niǎo
zhī
měi
niàn
zhé
yìng
ruò
xiǎng
zuò
yǒu
rén

译文

山坡蜿蜒啊下连江水,山势陡峭啊被流动的波浪激荡,如同坍塌的墙壁。松树曲折啊百尺旁荫,拔除这令人惊异的葛藤藤蔓。向上看不见太阳啊,向下却有可以依托之处,我拄着拐杖啊僮仆与书卷随在身旁。我远远眺望啊,水中有露出的高地,有位修长的长者头戴黄冠身披羽裳。洗涤面颊,袒露腹部,在磐石上如簸箕般坐定,山峦也有山脚啊,安稳而不危险,四周空无一人啊,竟能忘却饥饿。仙人偓佺自称居住在瑶池仙境之中,一天一夜之间,飞翔往来的次数多得数不清。若让他开口说话啊,岂止是银河无边无际令我心惊。沉默不言啊,如同昭氏不再鼓琴。我安然笃定,山河与日月长存不朽,仿佛有仙人啊,梦中的仇池山是我的归乡之路。这并非狭小之地啊,唉,为何如此快乐而不愿离去。往昔我神游于葛天氏的时代啊,虽非陶渊明,却愿与他相伴。想乘着渺茫仙气却未能成真啊,仆夫悲伤,我的马也眷念不前。姑且逍遥自在啊从容徘徊,在长着兰草的水渚上晾晒我的头发。我谈论世事啊,千年间的贤士仿佛与我同时并存,我的行迹曲折多变啊,想要理解我的人寥寥无几。高峻如高山、浩荡如流水,我正以此为乐啊,就像将舟船系于水上,鱼儿潜入水底、鸟儿高飞而去,我也不曾察觉。何必每有念想就能得到回应,如同回声般即刻响应,身边有像钟子期这样的知音啊。

逐句剖析

"山坡陀兮下属江":山坡蜿蜒啊下连江水,

# 坡陀:山势起伏貌。

"势崖绝兮游波所荡如颓墙":山势陡峭啊被流动的波浪激荡,如同坍塌的墙壁。

# 颓墙:倒塌的墙垣。

"松茀律兮百尺旁":松树曲折啊百尺旁荫,

# 茀律:曲折貌。

"拔此惊葛藟之":拔除这令人惊异的葛藤藤蔓。

# 葛:植物名,落叶木质藤本。

"上不见日兮下可依":向上看不见太阳啊,向下却有可以依托之处,

"吾曳杖兮吾僮亦吾之书随":我拄着拐杖啊僮仆与书卷随在身旁。

"藐余望兮水中汦":我远远眺望啊,水中有露出的高地,

# 汦:此同“坻”。

"颀然而长者黄冠而羽衣":有位修长的长者头戴黄冠身披羽裳。

"澣颐坦腹盘石箕坐兮":洗涤面颊,袒露腹部,在磐石上如簸箕般坐定,

# 澣颐:澣,同浣。颐,指下巴。簿颐犹言洗脸。

"山亦有趾安不危":山峦也有山脚啊,安稳而不危险,

"四无人兮可忘饥":四周空无一人啊,竟能忘却饥饿。

"仙人偓佺自言其居瑶之圃":仙人偓佺自称居住在瑶池仙境之中,

# 偓佺:古传说中的仙人名。《神记》:“偓佺者,槐山采药父也,好食松实,能飞行。

"一日一夜飞相往来不可数":一天一夜之间,飞翔往来的次数多得数不清。

"使其开口言兮":若让他开口说话啊,

"岂惟河汉无极惊余心":岂止是银河无边无际令我心惊。

"默不言兮":沉默不言啊,

"蹇昭氏之不鼓琴":如同昭氏不再鼓琴。

"憺将山河与日月长在":我安然笃定,山河与日月长存不朽,

"若有人兮":仿佛有仙人啊,

"梦中仇池我归路":梦中的仇池山是我的归乡之路。

# 仇池:山名。在甘肃省,山有东西两门。盘道可登,上有水池,故名。

"此非小有兮":这并非狭小之地啊,

"噫乎何以乐此而不去":唉,为何如此快乐而不愿离去。

# 噫乎:叹词。表示慨叹。

"昔余游于葛天兮":往昔我神游于葛天氏的时代啊,

# 葛天:传说为远古时期的部落名。

"身非陶氏犹与偕":虽非陶渊明,却愿与他相伴。

"乘渺茫良未果兮":想乘着渺茫仙气却未能成真啊,

"仆夫悲余马怀":仆夫悲伤,我的马也眷念不前。

# 怀:怀恋。

"聊逍遥兮容与":姑且逍遥自在啊从容徘徊,

# 容与:从容闲舒。此句全用《九歌》。

"晞余发兮兰之渚":在长着兰草的水渚上晾晒我的头发。

# 晞:晾干,《九歌》:“晞汝发兮阳之阿。”

"余论世兮千载一人犹并时":我谈论世事啊,千年间的贤士仿佛与我同时并存,

"余行诘曲兮欲知余者稀":我的行迹曲折多变啊,想要理解我的人寥寥无几。

# 诘曲:屈曲,屈折。

"峨峨洋洋余方乐兮":高峻如高山、浩荡如流水,我正以此为乐啊,

# 峨峨洋洋:本形容音乐高亢奔放,此形容欢乐之态。《列子·汤问》:“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譬余系舟于水":就像将舟船系于水上,

"鱼潜鸟举亦不知":鱼儿潜入水底、鸟儿高飞而去,我也不曾察觉。

"何必每念辄得":何必每有念想就能得到回应,

"应余若响":如同回声般即刻响应,

"坐有如此兮人子期":身边有像钟子期这样的知音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坡陀行》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杂言古诗。此诗可分为三个层次:首段写作者登上大庾岭巅,俯瞰浈水,借历史典故感叹人生际遇之不幸;中间部分描绘仙境幻境,着重刻画仙人偓佺,展现对超凡境界的向往;末段以梦中神游收尾,诉说人生追求与晚年的精神寄托。全诗通篇运用神话意象与历史典故,既流露出作者晚年对重返仕途不抱希望的无奈,也寄寓了他虽历经坎坷,却始终坚守的美好理想,充满浓郁的道家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山坡陀行》约创作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正月。彼时,苏轼在北归途中途经大庾岭,夜宿龙光寺,并与岭上老人叙旧。行至岭巅,苏轼俯瞰浈水,有感而发,写下此诗赠予老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杂言古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此诗借大庾岭山水与仙人偓佺等神话意象,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人生归处的哲思,以及晚年对召用无望的无奈,寄寓着其曲折人生中的矢志追求。

2. 写作手法

用典:全诗大量运用典故,如“仙人偓佺自言其居瑶之圃”化用仙人偓佺的道教典故。偓佺是古代神话中的仙人,相传为尧时隐士,居山中,食松实,形体生毛,能飞行逐马。作者以仙人偓佺自况,称“仙人偓佺”,居“瑶之圃”仙境,用其“一日一夜飞相往来不可数”的神异能力,极写仙境的自由无拘;以“憺将山河与日月长在”的长寿特质,暗喻对超越世俗寿命、追求永恒境界的向往,同时借仙人身份自嘲现实中召用无望的处境。

3. 分段赏析

第一层,写登大庾岭巅俯瞰浈水,借史叹惋不幸人生。“山坡陀”“下属江”勾勒山岭形貌,“势崖绝”“游波所荡如颓墙”状写水流态势,“松弗律”“百尺旁”描绘山水间松树林貌。词人即景生情,追述历史往事发出慨叹。继而写梦中自我:“上不见日”“下可依”,老迈之身唯有僮仆“曳杖”、书卷相随。恍惚间,自己仿佛化作“水中坻”上那位“颀然”“黄冠而羽衣”的长者,正“浣颐坦腹”“盘石箕坐”,身处“山亦有趾安不危”之境,惬意享受“四无人兮可忘饥”的幽居岁月。第二层,铺陈对仙境与仙人偓佺的幻想追寻。开篇以仙人自白切入:“我乃仙人偓佺,居于瑶之圃仙境。”论神通,“一日一夜飞相往来不可数”;论言辞,“开口则河汉无极惊人心,默言如昭氏不鼓琴”;论寿数,“与山河日月同存不朽”。若有人指引偓佺的“瑶之圃”,便将其视作“梦中仇池”“梦中归路”。这等广阔仙境,怎不令人“乐此而不去”?词人追慕偓佺、欲循仙道的笔墨,实则是对召用无望的自嘲。第三层,叙写梦中神游、人生追求与晚年向往。以“昔余游”领起,仿佛重现曾梦寐以求的幻境,那“游于葛天”与“陶氏”般的古老乐土。即便“身非”其民,仍愿与之相偕。神游途中虽遇“乘渺茫未果”“仆夫悲余马怀”的怅惘,却仍执意“逍遥容与”“晞发兰渚”,可见其心之所向,正是歌舞升平的乐土与放旷愉悦的晚年。词人更喟叹人生道阻:“千载一人犹并时”的际遇如昙花一现,“余行诘曲”致“知余者稀”,此乃东坡自信、自谦又自卑的剖白。结句六句,词人仰天长啸,以“峨峨洋洋余方乐”自况,如系舟于水、鱼潜鸟飞般物我两忘,唯求“应余若响”的钟子期式知音,恰如仙人偓佺。在这般亦真亦幻的神游中,召用无望的现实困境,终化作以仙道寄寓晚年归隐情怀的精神归宿。

4. 作品点评

此诗通篇运用神话意象与历史典故,传递出作者晚年因召用无望而寄情仙道的梦幻情调。虽以“山坡陀”为题,实则借山水形景寄寓曲折坎坷的人生轨迹,以及晚年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全诗道教色彩浓郁,洋溢浪漫主义情怀,亦是东坡继承并发展楚辞屈风的又一鲜明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词句式之瑰奇变化,无以复加矣。

现代龚鹏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竹枝歌》

下一篇:宋·苏轼《菩萨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