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变雕墙几变灰":一会儿是雕粱画栋,一会儿又是断壁残垣,
"举烽指鹿事悠哉":点燃烽火、指鹿为马的事情真是令人感慨、悠然长叹啊。
"上皇不念前车戒":唐玄宗不接受前代的教训,
# 上皇:指唐玄宗。
"却怨骊山是祸胎":却诿罪于妇人。
"功成惟欲善持盈":成功之后应该善于保持已有的盛业,
"可叹前王恃太平":可是过去的帝王却依仗着太平无事,不居安思危。
"辛苦骊山山下土":使得骊山的土地不得安宁,
"阿房才废又华清":秦代的阿房被烧毁后,唐代又在那儿盖起了华清宫。
"海中方士觅三山":秦始皇晚年相信方士的无稽之谈,派人入海寻找三座仙山,
"万古明知去不还":如今都知道是有去无还。
"咫尺秦陵是商监":眼前骊山的秦始皇陵就是殷鉴,
# 咫尺:形容距离糠近。
"朝元何必苦跻攀":何必还要去苦苦攀登那朝元阁呢。
# 跻攀:登攀。,朝元:朝元阁,唐玄宗在骊山所建。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分段赏析
第一首,首句“功成惟欲善持盈”,此句以“持盈”为眼,暗含对统治者居安思危的劝诫。“善持盈”指成功后需谨慎守成,呼应《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警示。苏轼借古讽今,批评前代帝王功成后骄奢忘本。次句“可叹前王恃太平”,“可叹”直指历史教训的重复性。“恃太平”揭露统治者沉迷盛世表象,忽视潜在危机,如周幽王、秦始皇等皆因荒废政事而亡国。第三句“辛苦骊山山下土”,“辛苦”二字聚焦骊山劳役之重,暗讽秦始皇修阿房宫、唐玄宗建华清宫的奢靡工程,导致民力凋敝。骊山成为帝王享乐与百姓苦难的缩影。末句“阿房才废又华清”,对比秦亡与唐兴,阿房宫毁于战火,华清宫却拔地而起,揭示统治者“以暴易暴”的循环。苏轼借此批判历史教训未被吸取的荒诞。第二首,首句“几变雕墙几变灰”,“雕墙”与“灰”形成强烈反差,象征政权更迭的频繁。骊山历经周、秦、唐三朝兴衰,宫室反复毁建,暗喻盛衰无常的规律。次句“举烽指鹿事悠哉”,化用“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与“指鹿为马”(赵高)典故,揭露统治者昏聩昏庸、权术欺世,最终自取灭亡的必然性。第三句“上皇不念前车戒”,“上皇”指唐玄宗,其沉迷杨贵妃、宠信安禄山,却将安史之乱归咎于“红颜祸水”,凸显其逃避责任的虚伪。末句“却怨骊山是祸胎”,以反讽笔法,点明统治者将祸端归咎外物(骊山),而非自身失德,深化对昏君的批判。第三首,首句“海中方士觅三山”,借秦始皇遣徐福寻仙山的典故,讽刺帝王追求长生不老的虚妄。方士“觅三山”注定徒劳,映射权力者对虚幻理想的执迷。次句“万古明知去不还”,“万古明”强调历史规律的不可违逆,求仙终成泡影。此句以冷静笔触揭示人类对永恒的无力感,深化哲思。第三句“咫尺秦陵是商鉴”,“咫尺”对比秦陵的宏伟与渺小,凸显历史兴亡的荒诞。“商鉴”直指以史为鉴的重要性,呼应首篇“善持盈”的劝诫。末句“朝元何必苦跻攀”,“朝元阁”象征帝王求仙的徒劳,尾句以反问作结:既然秦陵已证“商鉴”,何必重蹈覆辙?语气凌厉,警示意味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