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ng
jīng
鹿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tài
huá
西
nán
fēng
luò
huā
liú
shuǐ
chóng
chóng
yōu
rén
zhǐ
cǎi
huáng
jīng
jiàn
chūn
shān
鹿
yǎng
róng

译文

华山的西南方是第几座山峰呢,落花和流水自然地呈现出重重叠叠的景象。隐士只一心去采摘黄精,没有看见春天山里的鹿在生长鹿茸。

逐句剖析

"太华西南第几峰":华山的西南方是第几座山峰呢,

"落花流水自重重":落花和流水自然地呈现出重重叠叠的景象。

"幽人只采黄精去":隐士只一心去采摘黄精,

"不见春山鹿养茸":没有看见春天山里的鹿在生长鹿茸。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黄精鹿》是北宋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以华山为背景,描绘了落花流水的自然景致和幽人采黄精的场景,通过“采黄精”与“鹿养茸”的对照,展现自然生态与人文活动的关联。诗中运用以画入诗的手法,体现了苏轼诗画交融的特色,也暗含着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苏轼在仕途起伏时期,经“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这段经历让他对隐逸生活有了更深体悟,此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体现了他对道家养生文化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题画诗。诗中介绍了华山西南的山峰景致,描绘了落花流水的自然景象和幽人前往山中采黄精而不见春山鹿养茸的情景,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微妙联系,营造出宁静的氛围,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体悟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2. 写作手法

设问:“太华西南第几峰”,以问句形式引出华山的地理特征,引发读者对华山具体方位和景象的想象。对比:“幽人只采黄精去,不见春山鹿养茸”,将幽人采黄精与春山鹿养茸进行对照,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既相关联又各有其序的状态。

3. 分段赏析

“太华西南第几峰”此句以设问开篇,既点明了描写的地点是华山西南的山峰,又没有具体指明是第几峰,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华山群峰之中,去探寻那幽远的景致,自然引出下文对山中景象的描写。​“落花流水自重重”诗句描绘了落花纷纷、流水潺潺的景象,“重重”二字写出了落花之多、流水之绵密。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真实刻画,展现了春天里万物生长变化的生机,还暗含着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一切都在自然地运行发展,不受外界过多干预。​“幽人只采黄精去”“幽人”指的是隐士,此句描写了隐士一心只去采摘黄精的情景,体现出隐士对黄精这种具有养生意义的植物的关注,也反映出隐士的生活状态和对道家养生文化的追求,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不见春山鹿养茸”此句说隐士没有留意到春天山里的鹿在生长鹿茸。通过“不见”一词,与上句“只采”形成对比,既表现出隐士的专注,又暗示了自然中其他生命的存在与规律,让读者感受到自然万物各自的生长状态,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思成堂》

下一篇:宋·苏轼《骊山三绝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