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éng
tá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zǎi
shù
lián
shān
táng
zhào
yǎng
sōng
chù
鹿
zhù
yǒu
xún
guī
mèng
xiān
hán
shí
ér
dào
bái
yáo
zhī
lín
huà
zuì
sǒu
dào
zhēng

译文

思成堂的周围,坟墓边的树木郁郁葱葱,连绵不绝,与远处的山谷相接,祠堂矗立在路边,它的光辉照亮了道路的一角。在这里,松树被精心养护,没有野鹿来触碰破坏,而在举行祭祀活动时,甚至有驯服的乌鸦前来参与。我常常在梦中先回到寒食节时的故乡,而当醒来时,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儿时啼哭的声音,这种思念之情一直伴随着我,直到我年老白须。我远远地就能感受到故乡邻里之间的和谐氛围,那些醉酒的老人在路上行走时,人们都会争相上前搀扶。

逐句剖析

"宰树连山谷":思成堂的周围,坟墓边的树木郁郁葱葱,连绵不绝,与远处的山谷相接,

"祠堂照路隅":祠堂矗立在路边,它的光辉照亮了道路的一角。

"养松无触鹿":在这里,松树被精心养护,没有野鹿来触碰破坏,

"助祭有驯乌":而在举行祭祀活动时,甚至有驯服的乌鸦前来参与。

"归梦先寒食":我常常在梦中先回到寒食节时的故乡,

"儿啼到白须":而当醒来时,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儿时啼哭的声音,这种思念之情一直伴随着我,直到我年老白须。

"遥知邻里化":我远远地就能感受到故乡邻里之间的和谐氛围,

"醉叟道争扶":那些醉酒的老人在路上行走时,人们都会争相上前搀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思成堂》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苏轼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更展现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全诗洋溢着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热爱和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他作为文学家的卓越才华。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的人格魅力和诗歌才华,他对故乡的眷恋、对未来的憧憬都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的前四句“宰树连山谷,祠堂照路隅。养松无触鹿,助祭有驯乌。”主要描绘了思成堂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诗人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了故乡的山水之美,同时细腻地刻画了祠堂的宁静与和谐。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故乡的自然风光,也暗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对比:诗中“归梦先寒食,儿啼到白须”两句,通过时间的对比(从寒食节到白须老年),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童年的深深眷恋。这种对比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象征:“养松无触鹿,助祭有驯乌”两句中的“松”和“乌”可能具有象征意义。松树通常象征着坚韧和长寿,而乌鸦在古代文化中有时也被视为吉祥的象征。这两句诗可能暗示着诗人对故乡的敬仰和祝福。

2. 分段赏析

《思成堂》首联“宰树连山谷,祠堂照路隅。”这两句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故乡的山水之美。宰树(即坟墓边的树木)与山谷相连,形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祠堂则坐落在路边,照亮着过往行人的道路。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故乡的自然风光,也暗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颔联“养松无触鹿,助祭有驯乌。”这两句细腻地描绘了祠堂的宁静与和谐。松树被精心养护,没有鹿来触碰;在祭祀时,有驯服的乌鸦前来助祭。这样的场景充满了宁静与祥和,也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祠堂的崇敬之情。颈联“归梦先寒食,儿啼到白须。”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在梦中,诗人常常先回到寒食节时的故乡;而当醒来时,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儿时的啼哭声。诗人以“儿啼到白须”这一形象生动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和童年的深深眷恋。尾联“遥知邻里化,醉叟道争扶。”这两句描绘了诗人想象中的故乡邻里之间的和谐景象。诗人虽然身在远方,但遥知故乡的邻里之间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当醉叟(即醉酒的老人)走在路上时,人们都会争相搀扶。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故乡的和谐与友善,也体现了诗人对故乡未来的美好憧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嘲子由》

下一篇:宋·苏轼《黄精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