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hán
jià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rén
shēng
mǎn
bǎi
bié
fèi
sān
nián
sān
nián
yǒu
zhì
huán
cháng
kǒng
bié
zhōng
cuī
bìn
yán
niàn
zhù
shū
bié
lái
chéng
piān
píng
shí
nǎi
wèi
yōu
suǒ
yuán
cóng
tiān
xià
shì
huān
xiàn
jiǔ
chū
shū
shī
shēng
zhān
zhàng
chóng
chū
chù
tuì
退
yào
dāng
qián
西
qiāng
jiě
chóu
měng
shì
yōu
sài
ruán
miào
móu
suī
zhàn
jiǔ
tiān
shān
西
liáng
jiā
jǐn
yuán
diāo
qiú
xiān
qiān
jīn
mǎi
zhàn
bǎi
bǎo
zhuāng
dāo
huán
shí
zhú
shì
zhōu
xuán

译文

人生到不了一百年,如今我们一别已经整整三年了。我能有几个三年啊,过去了就永远失去。我常常担心在这长久的离别之中,会摧残我的鬓发和容颜。想以前总喜欢写信,可自从分别后,离愁让我不忍动笔。想起以往的欢乐,此时却被忧愁缠绕。我交往了许多朋友,但都不如与你相处得愉快。只有你读书最是勤奋,昼夜不离坐席,以致坐毡上都生了虱子。如果你要入世,一定要有一番大的作为。自从朝廷和西夏达成了妥协,一些有识之士常为边防忧虑。朝廷放松了戒备,可西夏却总是肆意骚扰边境。如今陕西集结了有志的勇士,个个穿着漂亮的皮袍。买了上好的骏马,用宝石装饰宝刀,准备从征。何时我也能够随他们一起去,定要与强虏对阵应战。

逐句剖析

"人生不满百":人生到不了一百年,

"一别费三年":如今我们一别已经整整三年了。

# 一别:指嘉裙六年苏轼与苏辙自汴京分别后。

"三年吾有几":我能有几个三年啊,

"弃掷理无还":过去了就永远失去。

"长恐别离中":我常常担心在这长久的离别之中,

"摧我鬓与颜":会摧残我的鬓发和容颜。

"念昔喜著书":想以前总喜欢写信,

"别来不成篇":可自从分别后,离愁让我不忍动笔。

"细思平时乐":想起以往的欢乐,

"乃谓忧所缘":此时却被忧愁缠绕。

# 缘:缠绕。

"吾従天下士":我交往了许多朋友,

# 従:一作“从”。

"莫如与子欢":但都不如与你相处得愉快。

"羡子久不出":只有你读书最是勤奋,昼夜不离坐席,

"读书虱生毡":以致坐毡上都生了虱子。

"丈夫重出处":如果你要入世,

"不退要当前":一定要有一番大的作为。

"西羌解仇隙":自从朝廷和西夏达成了妥协,

"猛士忧塞壖":一些有识之士常为边防忧虑。

# 塞壖:边境上的空地。

"庙谋虽不战":朝廷放松了戒备,

# 庙谋:朝廷的决策。

"虏意久欺天":可西夏却总是肆意骚扰边境。

"山西良家子":如今陕西集结了有志的勇士,

# 山西良家子:当时的北宋朝廷采纳韩琦的建议,在陕西诸州招义勇,得十五万余人。

"锦缘貂裘鲜":个个穿着漂亮的皮袍。

"千金买战马":买了上好的骏马,

"百宝妆刀环":用宝石装饰宝刀,准备从征。

"何时逐汝去":何时我也能够随他们一起去,

"与虏试周旋":定要与强虏对阵应战。

# 周旋:对阵应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子由苦寒见寄》是北宋苏轼的一首五言古诗。开篇便感慨人生短暂,三年离别时光一去不返,直言这种分别对自己身心的损耗,且与他人相处远不及和苏辙在一起时那般畅快。随后,诗的风格突变,苏轼对苏辙潜心苦读予以称赞,视角从个人情感切换到国家局势。他觉得大丈夫应在国家面临西羌威胁时挺身而出,不畏艰难。诗末,苏轼更是抒发了自己渴望奔赴战场、捍卫家国的壮志豪情。整首诗完美融合了兄弟间的深厚情谊与浓烈的爱国情怀,既流露出对苏辙的牵挂,又展现出自己的宏大志向与殷切期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苏轼创作了《和子由苦寒见寄》,此乃他与弟弟苏辙(字子由)的唱和之作。彼时,苏轼在凤翔府担任节度推官的任期已满,正打算启程返回汴京。而苏辙身处内地,尚无官职在身。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开篇就流露出对时光飞逝、一去不复返的深沉感慨,道出离别对子由和自身在精神与身体上的双重折磨,还直言与他人相处的愉悦程度远不及和子由的交游。紧接着,诗的走向陡然转变,开始盛赞子由的勤奋苦读,将视野从兄弟间的个人情感领域延伸至国家的局势。苏轼秉持大丈夫的担当,在国家面临困境时,应挺身而出,无畏艰难险阻。诗的结尾,苏轼激情澎湃地抒发了自己渴望投身战场,为保卫国家而奋勇杀敌的壮志。整首诗将手足间的深厚情谊与浓烈的爱国热忱完美交织,既展现了对弟弟的拳拳关爱,又彰显出自己的宏大抱负以及对苏辙的殷切期望。

2. 写作手法

夸张:“长恐”六句中通过“容颜渐老,白发暗生”等表述,夸大了离别带来的忧愁对人的影响,属于夸张手法,突出了兄弟离别的愁苦。对比:后半部分将热血青年愿与敌人决一死战的行为与统治者及部分当权者面对战争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作者对热血青年的赞扬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3. 分段赏析

前半部分,苏轼满纸倾诉着与弟弟苏辙分别三年的深切思念。开篇四句,他感慨人生短暂,时光匆匆流逝,不经意间与弟弟已阔别三载,觉得这三年没能相伴,实在是浪费了大好时光。随后的“长恐”六句,生动描绘出长久的分离让自己忧愁不已,不仅容颜渐衰、白发悄然滋生,而且思绪杂乱,连篇文章都难以写成。而“羡子”四句,表面是羡慕弟弟生活无忧,实则更是对弟弟积极进取的殷切勉励。这部分充分展现出兄长对弟弟那深厚的骨肉亲情,有关切、有思念、有激励,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作者内心的情感。诗的后半部分,彰显出苏轼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西羌”两句呈现出西北少数民族联合起来威胁宋王朝的危急局势,令诸多有志之士忧心忡忡。“庙堂”两句则揭示了皇帝和统治者面对战争的态度,朝廷虽宣称不主动挑起战事,可敌人的蛮横行径让全国上下都难以容忍。“山西”四句紧接上句,刻画了热血青年们为了国家安危、民族尊严,不惜花费重金购置装备,一心要与敌人拼死一战的英勇姿态。他们的行为无疑是全民族应有的正确选择,抗击外敌、保卫家国、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定,本就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可惜,统治者和众多当权者未能履行职责,反倒是这些热血青年扛起了重担。苏轼深深觉得,这些青年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所以在结尾两句,他明确表达了自己渴望与他们一同抗击侵略者的强烈愿望。在作品后半部分,苏轼对敌人的肆意入侵极为愤慨,同时对“山西良家子”满怀赞叹,一介文人能有如此杀敌报国的志向,其爱国情怀实在难能可贵。

4. 作品点评

该作品情感深沉,前半部分细腻描绘了兄弟分别三年的深切思念与忧虑,以“人生不满百”开篇,引出“长恐别离中,摧我鬓与颜”的感慨,既有对弟弟无忧无虑生活的羡慕,又饱含对其积极进取的勉励,骨肉亲情跃然纸上,充分展现了作者复杂而真挚的思想感情。后半部分笔锋一转,激昂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面对西羌联合侵宋的危急局势,朝廷的软弱态度令人焦虑,而“山西良家子”不惜千金、决一死战的英勇行为,则被高度赞扬为民族的脊梁。作者以书生之躯,心怀壮志,渴望与英雄并肩抗敌,这份可贵的爱国情怀令人动容,结尾处“何时逐汝去,与虏试周旋”的呼唤,更显其情操高尚,令人敬佩。全诗情感饱满,思想深刻,既展现了个人情感的细腻,又彰显了家国情怀的宏大,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溪堂留题》

下一篇:宋·苏轼《嘲子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