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ng
liú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sān
jìng
yíng
huí
cǎo
shù
méng
jīng
chū
shàng
qiān
fēng
píng
zhòng
dào
西
shǔ
gāo
lián
yún
zhǔ
gōng
cán
xuě
zhào
shān
guāng
gěng
gěng
qīng
bīng
lǒng
shuǐ
àn
róng
róng
biān
chòng
rén
fēi
nán
shān
chóng

译文

曲折的小路在草树间萦绕,草树繁茂,忽然惊讶地看到初升的太阳照耀上千座山峰。平静的湖水中种着稻子,就像西蜀的风光,高耸的楼阁与云相连,好似渚宫。残雪映照山色,光芒明亮,轻冰笼罩着溪水,暗暗地流动。溪边的野鹤被人惊起,飞入南山的第几重山峦中。

逐句剖析

"三径萦回草树蒙":曲折的小路在草树间萦绕,草树繁茂,

# 三径:指山间小路。

"忽惊初日上千峰":忽然惊讶地看到初升的太阳照耀上千座山峰。

# 千峰:疑为岍峰(凤翔北之岍山山脉),待考。,初日:初升的太阳。

"平湖种稻如西蜀":平静的湖水中种着稻子,就像西蜀的风光,

# 西蜀:四川西部,此处指作者故乡。,平湖:水田。

"高阁连云似渚宫":高耸的楼阁与云相连,好似渚宫。

# 渚宫:春秋楚的别宫,故址在湖北江陵县城内。

"残雪照山光耿耿":残雪映照山色,光芒明亮,

# 耿耿:明亮的样子。

"轻冰笼水暗溶溶":轻冰笼罩着溪水,暗暗地流动。

# 轻冰笼水暗溶溶:意思是薄冰笼罩下是溶溶的流水。溶溶:水流的样子。

"溪边野鹤冲人起":溪边的野鹤被人惊起,

# 溪边野鹤冲人起:因人走近,野鹤受惊,冲人而起。

"飞入南山第几重":飞入南山的第几重山峦中。

# 南山:即钟南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溪堂留题》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描绘溪堂周边自然景物,营造出山水田园意境。首联“三径萦回草树蒙,忽惊初日上千峰”,勾勒出小径蜿蜒、草木葱茏间朝阳初升的动态画面;颔联继而刻画平湖种稻的富庶与高阁连云的景象。颈联“残雪照山光皎皎,轻冰笼水暗溶溶”以明暗对比手法,展现冬春交替时的幽静之美;末句“溪边野鹤冲人起,飞入南山第几重”以野鹤飞入南山的动态收束,尽显苏轼清新豪健的诗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溪堂留题》为苏轼游览溪堂时所作,具体创作时间暂无明确记载。诗中“平湖种稻如西蜀”一句,以蜀地的丰饶为喻,勾勒出溪堂周边平湖稻熟的富庶景象;“高阁连云似渚宫”则化用典故(“渚宫”原指春秋楚宫,代指华美的建筑),既可能借形容溪堂高阁的凌云之势,也隐约影射北宋官署建筑的恢宏形制,于写景中暗含对时势或仕途的微妙观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律诗。描绘了溪堂周边的景色,曲折的小路被草树环绕,突然升起的初日照亮了千峰。平静的湖水中种着稻子,有着西蜀般的风光,高耸的楼阁与云相接,好似渚宫。残雪映照山峦,散发着明亮的光芒,轻冰笼罩着溪水,呈现出暗暗流动的样子。溪边的野鹤被人惊起,飞向南山。营造出清幽、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溪堂周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陶醉之情。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三径萦回草树蒙,忽惊初日上千峰”,首句描绘小径曲折、草木茂盛的静态画面,营造出幽静氛围;次句“忽惊”一词笔锋一转,写初升的太阳照亮千峰的动态场景,以动衬静,赋予画面生机与活力,展现出溪堂清晨的独特景致。虚实结合:“平湖种稻如西蜀,高阁连云似渚宫”,“平湖种稻”“高阁连云”为实景描写,展现溪堂稻田、楼阁之貌;“如西蜀”“似渚宫”属虚写,借蜀地的丰饶、楚宫的宏伟进行类比。虚实相生,既刻画眼前景致,又拓宽意境,表达对溪堂的赞美。对比:“残雪照山光耿耿,轻冰笼水暗溶溶”,“光耿耿”描绘残雪映照下山峰的明亮洁白,“暗溶溶”刻画薄冰覆盖下溪水的幽暗朦胧,一明一暗,一冷一幽,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细腻展现出冬春交替时溪堂山水的清幽之美。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归田隐士自况,勾勒出“三径萦回草树蒙,忽惊初日上千峰”的画面:曲折小径被草木遮蔽,一派幽寂野趣,忽然间初升的日光普照千峰,打破静谧。此句既含“茅堂冬睡足,窗外日迟迟”的闲适韵味,又以“忽惊”一词暗藏光影骤变的灵动,为全诗奠定了清逸又不失生机的基调。颔联“平湖种稻如西蜀,高阁连云似渚宫”虚实交织:“平湖种稻”是眼前实景,借“西蜀”田园唤起对故土的联想;“高阁连云”则为虚拟之笔,暗用“渚宫”(春秋时楚国宫名,代指华美的居所)典故,表面自夸田舍风光可媲美宫阙,实则以幽默笔触调侃茅堂的简陋——毕竟现实中“竹藏狐狸”才是真实景象。这种反差既强化了田园荒芜、草树蒙茸的野趣,又增添了诗中的戏谑意趣。颈联“残雪照山光耿耿,轻冰笼水暗溶溶”紧扣“赏雪”主题,与首联“日上千峰”形成呼应:残雪映照着山峦,光芒明亮;薄冰笼罩着溪水,暗流涌动。诗人“走马来看”的正是这“无价之雪”,而“残雪”“轻冰”的细节既点明雪后初晴的时序,又暗含对“日照消融”的隐忧,进一步凸显“忽惊”日光初升的妙处——既庆幸雪景未消,又感慨时序流转,足见构思之精巧。尾联“溪边野鹤冲人起,飞入南山第几重”为实写之笔,却非闲笔:“三径”呼应隐士居所,“溪边野鹤”则为隐者伴侣,野鹤冲天而起、飞入南山的动态,既打破前文的静谧,又将画面延伸至更深远的空间。鹤的意象暗合道家“仙境”意蕴,至此,全诗浑然勾勒出一处物我相谐、超脱尘俗的隐逸之境。研读苏诗者,当细品其景中藏情、虚实相生的妙致,以及“忽惊”一词串联起的光影、时序、情感的层层转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减字木兰花·赠君猷家姬》

下一篇:宋·苏轼《和子由苦寒见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