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肌弱骨散幽葩":轻柔的肌肤和纤弱的骨架散发出清幽的花香,
# 散幽:散,开放;幽,幽雅的花朵。,轻肌弱骨:本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此喻菊花枝叶姿态柔美。
"真是青裙两髻丫":真是像是青色的裙子和两束髻发。
# 两髻丫:女孩子头上挽起来的头发,喻花朵。,青裙:青色的裙子,喻枝叶。
"便有佳名配黄菊":它本应与黄色的菊花共同享有美名,
"应缘霜后苦无花":可惜因霜后而苦无花朵。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寒菊》是一首富有意境的诗,诗人通过描写寒菊在霜后独放的意象,前两句将菊花比作身着青裙、头梳双髻的素雅少女,突出其清丽柔美的姿态;后两句点明寒菊得名缘由,赞其不畏风霜、深秋独放的孤傲品格。既赞美了菊花不惧严寒、孤芳自持的品格,更寄托了诗人身处逆境仍坚守精神高地的生命态度。
2. 写作手法
拟人:“轻肌弱骨”以人体特征(肌肤、骨骼)形容菊花纤弱柔美的形态,赋予其少女般的灵秀气质。“青裙两髻丫”进一步将菊花比作梳双髻、着青裙的少女,通过服饰与发式的视觉化比喻,强化了菊花的清雅形象。象征:“佳名配黄菊”以黄菊的“佳名”呼应其高洁特质,赋予其文化象征意义。托物言志:全诗以菊为媒介,通过对其形态(“轻肌弱骨”)、品格(“霜后独开”)的赞颂,寄托苏轼对高洁人格的追求。菊花的“苦无花”对应诗人仕途坎坷却坚守本心的精神境界。虚实相生:前两句实写菊花形态(“幽葩”“青裙”),后两句虚写其精神意蕴(“佳名”源于孤傲),形成由形入神的升华。“散幽葩”的“散”字既实写菊花绽放的动态,又虚指其清幽气韵的弥漫,增强画面张力。
3. 分段赏析
诗中细腻地勾勒出“轻肌弱骨散幽葩”,以柔美之笔触,展现了菊花那娇弱的外形与幽雅的芬芳,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雅致非凡的意境。随后,“犹如青裙两髻丫”的比喻,巧妙地将菊花比作温婉的女子,其形态之美与女子的清秀面容相映成趣,更加凸显了菊花的柔美与纤细。而“美名与之共黄菊”一句,则流露出作者对菊花美誉的由衷赞叹,象征着菊花的高洁品格,以及其地位足以与黄菊齐名。至于“皆因霜降花难再”,则透露出时光的无情与美好易逝的哀愁,即便菊花曾如此绚烂,却也难逃霜降之后的凋零,无法再续其盛开的辉煌。
4. 作品点评
这首咏菊之作以凝练的语言,通过对菊花意象的深度开掘,寄寓着对光阴流转与芳华易逝的深切叹惋。霜蕊的荣悴轨迹被赋予双重隐喻,既指向自然时序的不可逆转,更暗含对人生境遇的审美观照,在诗性留白中触发对生命脆弱性与美好须臾的哲学思辨。
上一篇:宋·苏轼《虾蟆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