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蟆背似覆盂":虾蟆的背像倒扣的盆盂,
"蟆颐似偃月":虾蟆的下巴像横卧的弯月。
# 似:一作如。
"谓是月中蟆":(人们)说这是月中的虾蟆,
"开口吐月液":张开嘴巴吐出月中的汁液。
"根源来甚远":(这泉水的)源头来自很远的地方,
"百尺苍崖裂":从百尺高的青色山崖裂缝中(流出)。
"当时龙破山":当年神龙冲破山体,
"此水随龙出":这泉水便随着神龙一同涌出。
"入江江水浊":流入江水后,江水浑浊,
"犹作深碧色":却仍然呈现出深绿色。
"禀受苦洁清":天生就具备着洁净清冽的品性,
"独与凡水隔":独自与普通的水隔离开来。
"岂惟煮茶好":哪里只是用来煮茶好,
"酿酒应无敌":用来酿酒应该也没有能与之相比的。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写景咏物诗。描述了虾蟆碚似虾蟆的奇特地貌、传说中月液般的泉水,及其源于苍崖、随龙而出的来历,展现泉水入江不浊的清冽特质与煮茶酿酒的妙用。表达了对自然奇景的惊叹,以及对泉水洁净品性的赞美与喜爱。
2. 写作手法
比喻:“蟆背似覆盂,蟆颐如偃月”两句,运用了明喻的手法。蟆背比喻覆盂,蟆颐比喻偃月,能快速联想并感知其形状特征,使抽象的山石形貌变得具体可感。对比:“入江江水浊,犹作深碧色”句中“江水浊”描绘出江水浑浊的状态,“深碧色”则展现出泉水清澈浓绿的模样,形成对照,直观感受到泉水的清冽与独特,强化了对泉水“洁清”品性的印象。
3. 分段赏析
开篇“蟆背似覆盂,蟆颐似偃月”,诗人运用比喻,将虾蟆培的背比作倒扣的盆盂,颐比作横卧的半弦月,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虾蟆培的外形,让读者对其有直观的印象,也为后文的展开做了铺垫。“谓是月中蟆,开口吐月液”,此句从外形描写转入神话联想。诗人想象这虾蟆培是月中蟾蜍下凡,口中吐出月中仙液,赋予虾蟆培神秘色彩,也暗示了其泉水如仙露般清冽,饱含着诗人对泉水的喜爱之情。“根源来甚远,百尺苍崖裂。当时龙破山,此水随龙出”,诗人笔锋一转,从浪漫想象回到现实,探寻泉水根源。说泉水来自远方,从百尺高的苍崖裂隙中涌出,又进一步想象是龙破山时,泉水随之而出,这一想象与现实交织,增添了泉水的神秘性,也体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入江江水浊,犹作深碧色。禀受苦洁清,独与凡水隔”,诗人描绘泉水流入浑浊的江水之中,却依旧保持深碧之色,通过江水的浑浊反衬出泉水的清澈洁净。“犹”字强调了泉水能持久保持自身的清,“禀受苦洁清,独与凡水隔”更是直接点明泉水天生就有高洁品性,与凡水截然不同。最后“岂惟煮茶好,酿酒应无敌”,诗人在前文对泉水清澈洁净描写的基础上,发出感慨。表明这样的好泉水,煮茶绝佳是众人皆知,而用来酿酒想必也无比美味,一个“应”字,体现出诗人对泉水用途的赞美与期待。
上一篇:宋·苏轼《南歌子·同前》
下一篇:宋·苏轼《寒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