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ǐ
tái
huái
zhú
bǎi
shǒu
·
·
bǎi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yuán
duō
zhēn
cuì
bǎi
wěi
yōu
qiú
bǎi
kàn
shí
lái
shí
liú
jiāo
wèi
rěn
jiàn
luò
dāng
nián
shuí
suǒ
zhòng
shào
zhǎng
chǐ
齿
yǎng
shì
cāng
cāng
gàn
suǒ
yuè
duō
yīng
jiàn
jiāng
jūn
dǎn
luò
wēn
shǐ

译文

故乡多珍贵树木,翠柏繁茂如蒲苇丛生。身陷囹圄无人相伴,百日凝望柏树未倦。偶尔拾取柏树流胶,不忍践踏凋落果实。此柏当年何人栽种,年轮与我年龄相仿。仰观苍劲树干,知它见证世变无数。柏树应曾见李祐威名,令温造般权臣胆寒。

逐句剖析

"故园多珍木":故乡多珍贵树木,

"翠柏如蒲苇":翠柏繁茂如蒲苇丛生。

"幽囚无与乐":身陷囹圄无人相伴,

"百日看不已":百日凝望柏树未倦。

"时来拾流胶":偶尔拾取柏树流胶,

# 流胶:指柏脂。胶:一作肪。

"未忍践落子":不忍践踏凋落果实。

"当年谁所种":此柏当年何人栽种,

"少长与我齿":年轮与我年龄相仿。

# 少长与我齿:谓柏树龄略大于苏轼年龄。

"仰视苍苍干":仰观苍劲树干,

"所阅固多矣":知它见证世变无数。

"应见李将军":柏树应曾见李祐威名,

# 李将军:唐金吾将军李祐。

"胆落温御史":令温造般权臣胆寒。

# 温御史:唐侍御史温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其四·柏)》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诗。开篇四句既写出了故园珍木之多,也点明诗人身处幽囚之境,能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唯有这御史台的柏了。接着六句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柏树的珍视和喜爱,暗示自己所经历的人生坎坷和磨难,表达出一种对历史沧桑和人生无常的感慨;最后两句,诗人借柏树可能见证过的历史事件,来抒发心中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在这场政治风波中的无辜和无奈。全诗语言平实如“百日看不已”“仰视苍苍干”,通过意象叠加(柏树、流胶、落子)与历史钩沉,在简淡中营造苍凉厚重的意境,体现苏轼“外枯中膏”的艺术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苏轼作的一首诗。全诗以柏树为媒介,将个人遭际与历史兴衰交织通过对柏树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与坚韧的态度,同时也流露出对往事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许。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全诗以柏树为核心意象,借其“翠柏如蒲苇”的繁茂与“苍苍干”的沧桑,象征诗人虽处逆境(“幽囚”)仍坚韧不屈的气节。柏树的“流胶”与“落子”更暗含对苦难的隐忍与对生命的珍视,映射苏轼“九死南荒吾不恨”的豁达。用典:借唐代典故,以李祐的刚正对比温造的严酷,暗讽北宋政坛奸佞当道,表达对清平政治的向往。间接抒情:借物抒情,以柏树为载体,抒发了苏轼在困境中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往事的怀念,又有对未来的期许。

3. 分段赏析

《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其四·柏)》开篇两句既写出了故园珍木之多,也暗示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促使翠柏成为了触发其思乡情感的媒介;“幽囚无与乐,百日看不已”两句点明诗人身处幽囚之境,没有什么能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唯有这御史台的柏,让他百看不厌。“百日”强调了诗人被囚禁的时间之久,而“看不已”则体现出诗人在孤独寂寞中,将情感寄托于柏树上,使柏树成为了他在困境中精神上的慰藉;接着六句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柏树的珍视和喜爱,同时也流露出他在幽囚生活中的一种细腻情感,仿佛柏树成为了他的同龄人,陪伴着他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同时借柏树的经历,暗示了自己所经历的人生坎坷和磨难,也表达出一种对历史沧桑和人生无常的感慨;最后两句,诗人借柏树可能见证过的历史事件,来抒发心中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在这场政治风波中的无辜和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送杨孟容》

下一篇:宋·苏轼《寄怪石石斛与鲁元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