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峨眉阴":我家住在峨眉山的北面,
"与子同一邦":和你同属一个故乡。
# 子:指诗题中杨孟容,苏轼同窗好友。
"相望六十里":我们彼此相望不过六十里路程,
"共饮玻璃江":共同饮着玻璃江的水。
# 玻璃江:“玻瓈江”,江名。在四川省眉山县境。波流澄莹,故名。
"江山不违人":江山从不辜负世人,
"遍满千家窗":美景遍映千家万户的门窗。
"但苦窗中人":只可惜窗内的人啊,
"寸心不自降":心中的执念难以自我消解。
"子归治小国":你将要归去治理一方小县,
"洪钟噎微撞":就像宏大的洪钟只能发出微弱的撞击声,
"我留侍玉座":而我留在朝廷侍奉君王,
"弱步欹丰扛":步履薄弱却要承担重任。
# 欹:倾斜,倚。一作攲。
"后生多高才":后生中有许多高才之士,
"名与黄童双":名声可与黄童相媲美。
# 黄童:指黄鲁直。
"不肯入州府":只是他们都不肯踏入州府为官,
"故人余老庞":如今故人之中,剩下的也多是年老体衰之辈。
"殷勤与问讯":请代我殷勤问候亲友,
"爱惜霜眉庞":爱惜你那已染霜雪的眉毛和衰老的容颜。
# 霜眉庞:言眉。
"何以待我归":你将用什么迎接我归来呢,
"寒醅发春缸":想必是寒冬酿的酒在春缸中发酵待饮吧。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赠友怀乡题材的五言古诗,既描绘与同乡杨孟容的深厚情谊,又抒发对故乡眉山的深切思念,同时通过仕途境遇对比暗含人生感慨,亦赞故乡人才辈出。
2. 写作手法
象征:“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中,以玻璃江澄澈的江水为象征载体,将抽象的友情转化为可感知的自然意象,使友情这一情感更加形象可感。
3. 分段赏析
“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开篇两句简洁直白,点明苏轼与杨孟容同是眉州乡人,地缘上的紧密联系,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情感距离,为全诗奠定了亲切真挚的情感基调。“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诗人进一步说明两人虽相距六十里,但同饮玻璃江水,用具体的地理距离与共同的生活印记,强化了两人之间的关联,同时以澄澈的江水象征两人纯净而深厚的友情。“江山不违人,遍满千家窗”,此句描绘江山美景慷慨地映入千家万户,展现出一幅开阔、美好的自然景象,暗含着诗人对家乡山水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但苦窗中人,寸心不自降”,紧承上句转折,叹息屋内之人心中执念深重,难以释怀。将外界美好的自然景象与人心的固执形成鲜明对比,委婉地表达出对世人困于内心束缚的感慨。“子归治小国,洪钟噎微撞”,这两句写友人杨孟容归乡治理小县,诗人用“洪钟噎微撞”作比,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对友人才能出众却大才小用的惋惜之情。“我留侍玉座,弱步欹丰扛”,苏轼自述留在朝廷侍奉君主,却感觉自己脚步虚浮,难以扛起肩头重任。“弱步”与“丰扛”的强烈反差,真实地展现出他在仕途上的艰难与力不从心。“后生多高才,名与黄童双”,诗人提到后辈中有许多才华卓越之人,声名可与东汉神童黄香相媲美,言语间流露出对后起之秀的欣赏与赞叹。“不肯入州府,故人余老庞”,此句表明这些高才之人不愿踏入仕途,如今故人也所剩无几,在对后生选择的描述中,暗含着对友人的珍惜,以及对时光流逝、故人渐少的怅惘。“殷勤与问讯,爱惜霜眉庞”,苏轼在诗中殷切嘱托友人,一定要多加保重身体,“霜眉庞”的描写,更让这份对友人衰老的心疼与牵挂之情跃然纸上,情感真挚动人。“何以待我归,寒醅发春缸”,结尾以问句呈现,想象自己归乡时,友人会用冬酿春发的美酒相迎,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将诗人对未来与友人相聚的期待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