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晓出南屏山":清晨,谦师从南屏山的净慈寺赶来,
"来试点茶三昧手":展示他高超的点茶技艺。
"忽惊午盏兔毛斑":茶盏中忽然出现兔毫斑纹,
"打作春瓮鹅儿酒":茶汤的色泽如同春瓮中的鹅黄美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世间少见的天台乳花茶,
"玉川风腋今安有":卢仝笔下的玉川茶香如今也难以寻觅。
"先生有意续《茶经》":先生有意续写《茶经》,
"会使老谦名不朽":谦师的名声也将因此流传千古。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写作手法
白描:诗中“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以简洁的白描手法点明谦师的身份和点茶的高超技艺。细节描写:“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则通过细腻描写展现了点茶后的茶汤色泽和香气。用典:诗中提到“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腋今安有”,通过对比天台乳花的罕见和玉川子卢仝的茶道典故,衬托出谦师茶艺的高超。虚实结合:前四句通过描写谦师点茶的过程和茶汤的形态,是实写;后两句则通过“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表达对谦师未来的期望,是虚写。
2. 分段赏析
第一联:“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道人晓出南屏山”描绘了谦师清晨从南屏山出发的场景,点明了地点和时间,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来试点茶三昧手”则突出了谦师的点茶技艺。“三昧”是佛教用语,指心神专注、止息杂念的状态,这里形容谦师点茶技艺的高超,如同修行一般,达到了心手合一的境界。第二联:“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忽惊午盏兔毛斑”通过“兔毛斑”形容茶盏的精美,暗示茶汤的色泽和质感。“打作春瓮鹅儿酒”则用“鹅儿酒”比喻茶汤的色泽和香气,如同春天酒瓮中泛着鹅黄色的美酒,生动地描绘了茶汤的美妙。第三联:“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腋今安有。”“天台乳花世不见”提到天台山的乳花茶,这种茶极为珍贵,世间罕见。“玉川风腋今安有”则引用了唐代诗人卢仝(玉川子)的典故,卢仝以茶诗闻名,其茶道风韵也难以再现。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谦师点茶技艺的珍贵和独特,仿佛重现了茶道的极致之美。第四联:“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先生有意续《茶经》”表达了苏轼对茶文化的热爱和对谦师的期望,希望他能续写《茶经》,传承茶道文化。“会使老谦名不朽”则赞美了谦师的技艺和贡献,认为他的名字将因茶道而流传千古。
上一篇:宋·苏轼《次荆公韵四绝(其四)》
下一篇:宋·苏轼《行香子·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