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ué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zhàng
sān
nián
tián
guài
fǎn
wèi
běi
fēng
shēng
jiè
zhāo
lái
suō
jǐng
hán
yàn
huǒ
shēng
xīn
liáo
kuài
hóng
fān
chūn
fēng
xiān
shēng
zuò
chūn
fēng
kōng
yǎn
xié
sàn
yún
xiá
shù
xīn
huā
táo
xiāo
rán
jué
chuāng
míng
jué
yóu
wén
zuì
hān
shēng
huí
shǒu
xiàng
lái
xiāo
chù
fēng
qíng

译文

岭南瘴气侵染三年早已习惯。却畏寒北风催生满身疥疮。晨起蜷缩如寒鸦畏冷,燃薪取暖暂得片刻欢畅。炉火红浪翻涌似春风浩荡,我独坐其中如沐春风。热浪眩晕幻见云霞漫天,心田绽放万千桃李花海。午觉醒转但见窗明几净,恍惚间犹闻醉眠鼾声。回望半生风雨萧瑟路。此刻心中无雨亦无晴。

逐句剖析

"瘴雾三年恬不怪":岭南瘴气侵染三年早已习惯。

# 三年:苏轼绍圣元年(1094)十月初至惠州,绍圣四年(1097)冬改贬海南,时间恰好三年,又有一说此诗当作元符三年(1100),距苏轼被贬海南刚好三年。,瘴雾:南方潮湿,雾气浓重,易致疾病,故云瘴雾。

"反畏北风生体疥":却畏寒北风催生满身疥疮。

# 疥:一种皮肤病,非常刺痒,是疥虫寄生而引起的。《礼记·月令》“行春令,则蝗虫为败,水泉咸竭,民多疥疠。”

"朝来缩颈似寒鸦":晨起蜷缩如寒鸦畏冷,

"焰火生薪聊一快":燃薪取暖暂得片刻欢畅。

"红波翻屋春风起":炉火红浪翻涌似春风浩荡,

"先生默坐春风里":我独坐其中如沐春风。

"浮空眼缬散云霞":热浪眩晕幻见云霞漫天,

# 眼缬:眼花。明·唐寅《落花诗》“花并泪丝飞点点,絮飘眼缬望漫漫。”

"无数心花发桃李":心田绽放万千桃李花海。

# 心花:喜悦之情。

"消然独觉午窗明":午觉醒转但见窗明几净,

# 消:一作“翛”又一作“悠”。

"欲觉犹闻醉鼾声":恍惚间犹闻醉眠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回望半生风雨萧瑟路。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刻心中无雨亦无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独觉》是苏轼在绍圣四年冬于儋耳所作的一首诗,记录了他在贬谪途中的孤独与坚韧。诗中,他以自然景象为引子,描绘了内心的平和与喜悦,展现了宽广的胸怀与不屈的意志。结尾处,他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回顾往昔的萧瑟岁月,表达了对生活淡然处之的智慧与豁达。这首诗不仅是对苏轼个人经历的写照,更是他文学才华与人生哲学的深刻体现。这不仅是对过去经历的淡然回应,更是他内心深处那份坚韧与超脱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独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贬谪海南期间所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在寒冬中独坐薪火旁的情景,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超然物外的胸怀。诗人以“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平和与喜悦,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来总结过去,表达了对未来的淡然态度。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代文学大家的卓越才华与高尚品格。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瘴雾三年恬不怪,反畏北风生体疥”一句,通过对比南方的瘴雾与北方的北风,凸显了诗人所处的艰苦环境。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环境的恶劣,更衬托出诗人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象征:诗中“红波翻屋春风起,先生默坐春风里”以及“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等句,运用了象征手法。红波翻涌、春风乍起,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激情与活力;而诗人默坐在春风中,眼缬散云霞,心花发桃李,则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喜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象征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丰富。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四句,苏轼写自己在岛上生活的日常奇趣。“瘴雾三年”,对旁人而言或许是难以忍受的苦难,但对他而言,却已成了习以为常的风景。反而不习惯北风刮来。北风一来,就“缩着脖子”如寒鸦,要赶紧生火取暖。中间四句,写生火取暖之后,身心的改变。那跳跃的火焰,被他形象地称为“红波”,“翻屋”二字更是生动地展现了火势之大。在这熊熊大火旁,他仿佛置身于和煦的春风之中,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慰藉。最后四句,诗人写不知不觉间,到了中午,可是仍然还能听到此时有人因为喝醉而发出的鼾声。这一幕生活情境,让苏轼心生无限感慨。他意识到,生活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奢华与繁复,只要心中有爱,有向往,便足以满足。

4. 作品点评

无怪乎苏轼说:“此心安处是吾乡。”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感觉到在这偏远的海岛上,苏轼不仅安放好了自己的身体,更重要的是,他安放好了自己的内心。这里,没有世俗的纷扰与喧嚣,只有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以及他内心深处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这里,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一个让他心灵得以栖息的故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西江月·送钱待制》

下一篇:宋·苏轼《往富阳新城李节推先行三日留风水洞见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