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脯青苔":干肉脯用的是青苔。
"炙青蒲":炒菜用的是青蒲。
"烂蒸鹅鸭乃瓠壶":蒸鹅蒸鸭用的是葫芦。
"煮豆作乳脂为酥":煮豆子做乳脂成了酥油。
"高烧油烛斟蜜酒":点上高高的油烛,斟满香甜的蜜酒。
"贫家百物初何有":我这穷人家起初哪里有这些呢?
"古来百巧出穷人":自古以来,心灵手巧的多是穷人。
"搜罗假合乱天真":他们搜罗各种材料,精心制作,能乱天真。
"诗书与我为曲蘖":诗书成了我的酒曲。
"酝酿老夫成搢绅":酿造出了我这个老夫成为官员。
"质非文是终难久":但徒有其表终难长久。
"脱冠还作扶犁叟":脱下官帽我还是那个扶犁的老农。
"不如蜜酒无燠寒":还是不如这蜜酒,不冷不热。
"冬不加甜夏不酸":冬天不甜夏天不酸。
"老夫作诗殊少味":老夫作的诗缺少韵味。
"爱此三篇如酒美":却喜欢你们三人的诗篇,它们就像美酒一样甜美。
"封胡羯末已可怜":封胡羯末已经很可爱了。
"不知更有王郎子":没想到还有王郎这样的才子。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写作手法
比喻;诗中“脯青苔,炙青蒲,烂蒸鹅鸭乃瓠壶。煮豆作乳脂为酥”等句,以贫穷人家用瓠子充鹅鸭、以豆充乳等生活细节为喻,形象地描绘了文学创作中徒有其表、有文无质的缺点。借物抒情:苏轼在诗中通过描绘贫穷人家的生活场景,借以抒发自己对文学创作中真实情感和充实内容的追求。他通过对比贫穷人家的简陋生活与文学创作的虚假繁荣,表达了对真实、质朴之美的赞赏,以及对徒有其表之作的批判。
2. 分段赏析
“脯青苔,炙青蒲。烂蒸鹅鸭乃瓠壶,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贫家百物初何有。”以“脯青苔,炙青蒲”起笔,勾勒出贫家以自然野味为食的简陋场景,却以“烂蒸鹅鸭乃瓠壶”的夸张手法,将瓠瓜作壶蒸煮鹅鸭的粗粝之食,与“煮豆作乳脂为酥”的精细处理形成鲜明对比,展现贫家在匮乏中创造美味的智慧。“高烧油烛斟蜜酒”一转,将昏暗中的烛光与甜蜜的酒香并置,暗示贫家虽物质匮乏,却以精神上的满足填补生活的空缺。末句“贫家百物初何有”点明主题,表达对劳动人民创造力的赞叹。“古来百巧出穷人,搜罗假合乱天真。诗书与我为曲蘖,酝酿老夫成搢绅。”中“古来百巧出穷人”一语道破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批判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旧观念,强调技艺的根源在于底层人民的智慧。以“诗书与我为曲蘖”自喻,将诗书比作酿酒的酵母,暗示学问对个人成长的催化作用。末句“酝酿老夫成搢绅”自谦中透出自豪,展现诗人对自身学识的肯定。“质非文是终难久,脱冠还作扶犁叟。不如蜜酒无燠寒,冬不加甜夏不酸。”中“质非文是终难久”直指形式主义之弊,强调内在品质的重要性。诗人以“脱冠还作扶犁叟”自嘲,暗示若失去内在支撑,即便身居高位也会沦为平庸。以蜜酒为喻,赞美其“冬不加甜夏不酸”的恒常品质,表达对自然、本真之美的追求。此喻既是对蜜酒的赞美,也是对世俗虚伪的批判。“老夫作诗殊少味,爱此三篇如酒美。封胡羯末已可怜,不知更有王郎子。”中“老夫作诗殊少味”以谦逊之态,将诗作比作寡淡之味,实则暗藏对自身诗艺的自信。“爱此三篇如酒美”直抒胸臆,表达对二犹子与王郎诗作的喜爱。末句“封胡羯末已可怜,不知更有王郎子”以谢安诸子喻二犹子,以“王郎子”特指王子立,既赞其才华,又暗含对晚辈的期许。
下一篇:宋·苏轼《西江月·送钱待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