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身世两悠悠":我身世悠悠如同江水起起落落,
"久与沧波共白头":长此以往也像沧海波涛那样白头浪人。
# 久与沧波共白头:出自白居易《九江北岸遇风雨》:“白头浪里白头翁。”
"造物亦知人易老":造物者也知道人是很容易老去的,
"故教江水向西流":所以让那江水向西流。
# 江水向西流:江水西流:指海水上潮,江水势不能敌,所以出现逆流情况,随潮西流。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感怀诗。描绘了诗人在江边,自身身世与悠悠江水一样,历经漫长岁月,仿佛与沧波一同白头,营造出一种悠远、沧桑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借江水西流这一违背常理的现象,表达出诗人面对人易衰老这一现实的无奈与喟叹,感慨造物弄人,通过自然现象与自身情感的融合,抒发了对人生短暂、岁月无情的深沉感怀。
2. 写作手法
拟人:“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把“造物”当作人,赋予其“知人易老”和“教江水向西流”的行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喻:“久与沧波共白头”将自己的白发与沧海波涛掀起的白头雪浪相类比,把自己比作“白头浪里白头人”,使用了比喻的手法。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作者通过观潮,由潮水的起落不定联想到自己身世的漂泊,借潮水抒发身世之感,属于借景抒情。
3. 分段赏析
首句“江边身世两悠悠”,便精准地传达出这种对未来毫无头绪、不知归宿在何方的迷茫。岁月匆匆,极易催人老去,他担忧照此下去,自己会如同沧海中那不断翻涌的波涛,时不时涌起如雪般的白色浪花,自己也将成为那浪涛间头发斑白之人,第二句“久与沧波共白头”正是这般心境下的产物。后两句“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苏轼目睹海潮汹涌倒灌,竟然能迫使江水逆势西流。江水向来东去,本不应西流,却因不敌强大的潮势,出现了这一奇特景象。他由此遐想,或许是天地间的造物者知晓人会惧怕衰老,故而让江水也有了西流的一天,以此暗示人生未必没有再次焕发生机的可能,自己日后重返朝廷也并非毫无希望。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苏轼产生这般感慨,根源在于他对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政持有不同见解。
4. 作品点评
这首描绘观潮的绝句,意境雄浑壮阔,尽显磅礴气势,尽显苏轼才思敏捷、笔随心意的高超造诣。全诗笔力纵横,洒脱不羁,全然突破常规写法,将苏轼诗作那英爽豪迈、别具一格的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 苏轼的《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词、《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诗,着重渲染潮声和潮势,并不含有别种寓意。
现代刘德重
上一篇:宋·苏轼《菩萨蛮·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