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shěn
kuí
guǎng
广
ná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jiē
jūn
jiē
bǐng
shí
jiǔ
nián
qióng
jūn
suí
zhàn
西
qiāng
bīng
zhuó
yún
lěi
fēi
chén
zhǎng
tiān
jiàn
jiǎ
guī
duì
zhēn
mèng
ěr
zhé
huáng
gāng
nián
zhōu
chū
yān
rén
tōng
wèn
xùn
bìng
hán
xiāng
féng
shǒu
xiào
bái
cāng
yán
lüè
xiāng
fāng
běi
tuō
chóng
jiāng
jūn
nán
xíng
qīng
wàn
gōng
míng
huàn
xué
dào
yǒu
zhēn
gōu
lòu
dān
shā
jūn
yáng
wèng
àng
chǐ
jūn
guī
chèn
shǔ
yuē
mǎi
tián
zhù
shì
cóng
jīn
shǐ

译文

叹息我和你都生于丙子年,度过了四十九年穷困的岁月,侥幸没有饿死。你随军府在西边战羌人,夜里渡过冰河砍敌营寨。战场上烟尘漫天、箭如骤雨般射向盔甲,归家面对妻儿真是梦中事。我被贬到黄冈四五年了,孤舟出没在烟波之中。与过去的朋友不再通音讯,此处连年疾病饥荒寒冷,遇到朋友后握手致意相互一笑,白发上头苍老之态大致相似。我刚北渡脱离艰险江水,你又南行轻赴万里路。功名富贵如幻影,如今也不计较了,学道已经摸到了边际,心中很是欢喜。勾漏山的丹砂已交给你,汝阳的瓦罐我何耻之有。你归来赴我粗饭约定,从现在起买田、盖房安稳度日。

逐句剖析

"嗟我与君皆丙子":叹息我和你都生于丙子年,

# 丙子:苏轼与沈达同年出生。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一零三四年)十二月十九日。

"四十九年穷不死":度过了四十九年穷困的岁月,侥幸没有饿死。

"君随幕府战西羌":你随军府在西边战羌人,

"夜渡冰河斫云垒":夜里渡过冰河砍敌营寨。

# 斫云垒:攻破高入云霄的堡垒。

"飞尘涨天箭洒甲":战场上烟尘漫天、箭如骤雨般射向盔甲,

"归对妻孥真梦耳":归家面对妻儿真是梦中事。

"我谪黄冈四五年":我被贬到黄冈四五年了,

"孤舟出没烟波里":孤舟出没在烟波之中。

"故人不复通问讯":与过去的朋友不再通音讯,

"疾病饥寒疑死矣":此处连年疾病饥荒寒冷,

"相逢握手一大笑":遇到朋友后握手致意相互一笑,

"白发苍颜略相似":白发上头苍老之态大致相似。

"我方北渡脱重江":我刚北渡脱离艰险江水,

"君复南行轻万里":你又南行轻赴万里路。

"功名如幻何足计":功名富贵如幻影,如今也不计较了,

"学道有涯真可喜":学道已经摸到了边际,心中很是欢喜。

"勾漏丹砂已付君":勾漏山的丹砂已交给你,

# 勾漏:山名,在今广西北流县。

"汝阳瓮盎吾何耻":汝阳的瓦罐我何耻之有。

# 瓮盎:一种腹大口小的器皿,形容颈部浮肿。汝州缺碘,当地的人多脖子肿大。

"君归趁我鸡黍约":你归来赴我粗饭约定,

# 鸡黍约:形容聚会。《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买田筑室从今始":从现在起买田、盖房安稳度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沈逵赴广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古诗,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于苏轼调任汝州途中写下,这首诗作于他结束黄州贬谪生活的节点,体现了他在黄州四年多谪居时光中思想的转变。诗里用“北渡脱”“复南行轻”对比自己北归和友人南赴广南的不同行程,展现两人宦途的差异,同时借助“云垒”“鸡黍约”等典故,让诗中意象更加深远。苏轼在黄州时,心态从最初的避世逐渐转向积极面对现实,这种变化在“功名如幻何足计”等诗句中清晰可见。此外,全诗采用上声韵,读起来声调起伏,富有韵律感。作为苏轼七言古诗的作品之一,这首诗以质朴自然的语言,既写出人生境遇的跌宕,也展现了他“波澜浩大,变化不测”的创作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结束了在黄州的贬谪生活,接到调任汝州团练副使的命令。他在黄州谪居的四五年里,写下了《送沈逵赴广南》,诗中“我谪黄冈四五年”一句,直接呼应了这段艰难的贬谪经历,而这首诗正是他途经润州时所作。当时沈逵在广南(今广东、广西一带)的幕府任职,苏轼以诗赠别。诗中既描述了友人当年“夜渡冰河斫云垒”的军旅征战生活,也通过“疾病饥寒疑死矣”讲述自己谪居黄州时孤苦无依的处境,一者展现友人的戎马生涯,一者倾诉自身的困顿艰辛,两相对照,自然地展现出两人不同的人生境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沈逵不同的人生轨迹与宦途境遇,体现了宦海浮沉中的命运无常与人生跌宕,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与关切,以及在贬谪中依然坚守的豁达心境和对真挚友情的珍视。

2. 写作手法

用典:“君随幕府战西羌,夜渡冰河斫云垒”,巧用“斫云垒”典故,“云垒”代指高峻的敌军营垒,原指攻打坚固敌方阵地,此处借指友人随幕府征战西羌时深夜渡河攻敌要塞的场景,展现其英勇,暗含赞赏,也以友人戎马与自身贬谪对照,表人生际遇感慨及关切。“君归赴我鸡黍约,买田筑室从今始”,巧用“鸡黍约”典故,原指朋友间信义之约,作者代指与沈逵的归隐之约,借典凸显对友情珍视,表达对未来结伴隐居生活的向往。对比:“我方北渡脱重江,君复南行轻万里”一句,将苏轼自己北渡长江脱离贬谪之地的境遇,与友人沈逵南行万里赴任广南的行程形成对比。突出了二人宦途走向的迥异,一为“脱重江”的命运转机,一为“轻万里”的新途开启。通过时空轨迹的对照,既展现了人生境遇的无常与起伏,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此去远方的牵挂与不舍,同时暗含对彼此情谊在动荡中依然坚固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嗟我与君皆丙子,四十九年穷不死”开篇以“丙子年”为纽带,点明诗人与友人沈逵同年出生,却历经四十九年困顿仍存活于世。“穷不死”三字看似自嘲,实则暗含对命运无常的愤懑。苏轼借“四十九年”的漫长时间跨度,凸显宦海浮沉中个体生命的渺小与顽强。两人同遭贬谪之苦,却以“不死”自况,既是对生存韧性的肯定,也是对命运荒诞的控诉。此句通过重复“穷”字强化生存压力,而“嗟”字开篇的感叹,奠定了全诗悲怆而豁达的基调。“君随幕府战西羌,夜渡冰河斫云垒”后两句转写友人沈逵的军旅生涯,与诗人贬谪黄州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夜渡冰河”以极寒环境烘托行军之艰险,冰河的刺骨寒冷与战事的紧迫感交织,刻画出沈逵沙场征战的壮烈画面;“斫云垒”则用夸张手法表现攻破敌营的英勇,云雾缭绕的军营被“斫”开,既暗含典故(《北史》中“斫营”意象),又赋予战斗以神话色彩。两句通过动态场景的铺陈,既赞友人功绩,又反衬自身贬谪的孤寂,为后文情感转折埋下伏笔。“飞尘涨天箭洒甲,归对妻孥真梦耳”此联继续渲染战场惨烈:飞扬的尘土遮蔽天空,密集的箭矢如雨倾泻。“飞尘涨天”以视觉冲击强化战争残酷,“箭洒甲”则通过铠甲中箭的细节,暗示战事的激烈与凶险。后句“归对妻孥真梦耳”笔锋陡转,以梦境般的虚幻感,道出战后重归平静生活的恍惚与后怕。诗人将血腥战场与温馨家庭并置,既凸显沈逵的英勇,又暗含对和平生活的珍视。“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自述贬谪经历。“孤舟”“烟波”勾勒黄州江面的苍茫景象,暗喻诗人如飘零孤舟般无所依托的心境。四五年贬谪时光的漫长与“孤舟”的渺小形成对比,既写实又象征精神漂泊。此句通过静态意象的叠加,将政治失意转化为自然景物的苍凉,与友人“夜渡冰河”的动态壮烈形成反差,强化命运殊途的对比。“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直抒贬谪生活的孤寂。疾病缠身却无人问津,饥饿寒冷中甚至产生“疑死”的错觉,真实再现诗人被世态炎凉刺痛的悲凉心境。“不复通问讯”五字,道尽人情冷暖的残酷;“疑死矣”则以夸张语气,将生理苦难升华为心理煎熬。此句以平实语言写尽贬谪之痛,与上联友人沙场建功的荣耀形成对立。“相逢握手一大笑,白发苍颜略相似”描写久别重逢场景。“大笑”冲淡前文的悲苦,白发与沧桑面容的相似,暗示两人虽经历不同,却同样饱经风霜。诗人以“略相似”弱化个体差异,强调命运共鸣。此句通过动作与外貌的细节捕捉,将离别之痛转化为重逢之喜,又在喜中暗藏对人生无常的无奈,情感层次丰富。“我方北渡脱重江,君复南行轻万里”诗人即将结束漂泊北上,友人却要南下赴任,暗含对人生道路殊途的感慨。“脱重江”与“轻万里”形成反差:前者暗示挣脱困境的艰难,后者则凸显友人赴任的从容。此句既表达对友人前路的祝福,又暗含对自身命运的释然,为后文思想转折铺垫。“功名如幻何足计,学道有涯真可喜”思想转折点。看透功名虚幻后转向“学道”之乐,既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是自身从政治失意到精神超脱的蜕变写照。“如幻”二字直指功名本质的虚无,“有涯”则强调学道的踏实。此句化用《庄子》思想,将贬谪苦难转化为哲学思考,体现宋诗理趣特征。“勾漏丹砂已付君,汝阳瓮盎吾何耻”化用道家典故:“勾漏丹砂”象征修道,勾漏山为炼丹圣地;“汝阳瓮盎”自嘲饮酒,汝阳为盛酒之地。诗人将政治失意转化为归隐愿景,既认可友人才华(赠丹砂),又以自嘲消解困窘(耻于饮酒)。此联通过典故重构,将世俗功名与超脱追求并置,展现笑对逆境的洒脱。“君归趁我鸡黍约,买田筑室从今始”以“鸡黍约”重构传统意象,将政治失意转化为对归隐生活的共同期待。东汉范式守信的典故被赋予新内涵:不再强调友情信诺,而指向“与友共耕”的田园理想。“买田筑室”的具体场景,寄托诗人渴望与友人共度平凡岁月的质朴愿望,呼应前文“学道”之志,完成从宦海沉浮到精神归隐的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阎立本职贡图》

下一篇:宋·苏轼《浣溪沙·有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