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án
·
·
zèng
jūn
yóu
shē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shā
wēi
xiān
xiān
zhū
chún
jiàn
nuǎn
cēn
zhú
yuè
diào
biàn
xīn
shēng
lóng
yín
chè
qīng
cháng
cán
jiǔ
xǐng
wéi
jué
shuāng
páo
lěng
jiàn
liǎn
méi
rén
xīn
jiù
hén

译文

碧绿的纱衣微微露出纤细洁白的手,红色的嘴唇渐渐暖和起来,吹奏着参差不齐的竹管。越地的曲调变换出新的乐声,那乐声如同龙吟般清彻入骨。夜深了,残余的酒意渐渐消退而清醒过来,只感觉到身上的霜色长袍寒冷。看不见那皱着眉头的人,新流下的泪痕覆盖了旧有的泪痕。

逐句剖析

"碧纱微露纤纤玉":碧绿的纱衣微微露出纤细洁白的手,

# 纤纤玉:傅子立注:“张祜客淮南幕中,赴宴,时杜紫微为支使,座中有属意处,索骰子赌酒。牧之微吟曰:‘骰子逡巡裹手拈,无因得见玉纤纤。’祜应声曰:‘但知报道金钗落,彷佛还应露指尖。’”刘尚荣按:“事见《唐摭言·卷十三》,又见《诗话总龟·前集卷二十三·寓情门》引《古今诗话》。”纤纤:元延祐本、龙本作“纤掺”。龙楡生笺:“《诗·魏·葛屦》:‘掺掺女手。’传:‘掺掺,犹纤纤也。’”

"朱唇渐暖参差竹":红色的嘴唇渐渐暖和起来,吹奏着参差不齐的竹管。

# 朱唇渐暖参差竹:《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作“一曲雲和湘水绿”。傅子立注:“沈休文《笙诗》云:‘孤筱定参差。’”刘尚荣按:“见《文苑英华·卷二百十二》,题作《咏笙》。”

"越调变新声":越地的曲调变换出新的乐声,

# 越调变新声:“越调”两句:傅子立注:“汉李延年能变新声,时号协律郎。《水龙吟》曲乃越调也。罗邺《笙诗》:‘筠管参差排凤翅,月堂凄切胜龙吟。最宜轻动纤纤玉,醉送当观滟滟金。’”刘尚荣按:“《史记·卷一百二十五·〈佞倖列传·李延年传〉》:‘李延年,中山人也。父母及身兄弟及女,皆故倡也。延年坐法腐,给事狗中。……延年善歌,为变新声,而上方兴天地祠,欲造乐诗歌弦之。延年善承意,弦次初诗。其女弟亦幸,有子男。延年佩二千石印,号协声律。’‘《水龙吟》曲乃越调也’见《乐府杂录》:罗诗见《全唐诗·卷六百五十四》,题作《题笙诗》。又‘当观’作‘当歌’,据《全唐诗》改。”

"龙吟彻骨清":那乐声如同龙吟般清彻入骨。

# 彻骨清: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彻骨清”。

"夜长残酒醒":夜深了,残余的酒意渐渐消退而清醒过来,

# 夜长:元延祐本原校:“一作‘夜来’。”按明吴讷钞本作“夜来”。又《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作“夜阑”。

"惟觉霜袍冷":只感觉到身上的霜色长袍寒冷。

# 惟觉:《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作“顿觉”。

"不见敛眉人":看不见那皱着眉头的人,

# 敛眉:《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作“意中”。傅子立注:“杜子美诗:‘翠眉萦度曲。’”刘尚荣按:“句出《数陪章梓州泛江,有女乐在诸舫,戏为艳曲二首赠章(其二)》,见《九家集注杜诗·卷二十四》。”龙榆生笺:“韦端己《女冠子》词:‘含羞半敛眉。’”

"新啼压旧痕":新流下的泪痕覆盖了旧有的泪痕。

# 新啼压:《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作“燕脂觅”。又明吴讷钞本作“胭脂觅”,按二字通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菩萨蛮·赠徐君猷笙妓》是北宋词人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上阕描绘了笙妓吹奏乐器的美妙姿态和乐声的动人。碧纱微露纤手,朱唇吹奏竹管乐器,越调变出新声,乐声如龙吟般清彻,生动地展现出笙妓的才艺和表演场景。下阕则笔锋一转,写夜深酒醒后的孤寂。先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惆怅。最后强化了这种惆怅之情。整首词情感细腻,既有对美好表演的欣赏,又有酒醒后的落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片:“碧纱微露纤纤玉”,描绘了笙妓的形象,“碧纱微露”写出纱衣的轻盈和若隐若现,“纤纤玉”则细腻地刻画了笙妓纤细洁白的手,给人以直观的美感,为下文描写其吹奏乐器做铺垫。“朱唇渐暖参差竹”,进一步描写笙妓吹奏乐器的动作,“朱唇渐暖”表现出吹奏时的状态,“参差竹”指代竹管乐器,生动地展现出笙妓吹奏的情景,使读者仿佛能听到乐声。“越调变新声”,点明了乐曲的曲调,“变新声”突出了乐曲的独特,表现出笙妓的才艺和创新能力。“龙吟彻骨清”,用“龙吟”来形容乐声,形象地表现出乐声的清彻和震撼力,“彻骨清”则进一步强调了乐声给人的深刻感受,使读者能够体会到乐声的美妙。下片:“夜长残酒醒”,笔锋一转,从表演场景转到诗人自身的状态,“夜长”点明时间,“残酒醒”则表现出诗人从醉酒中清醒过来的过程,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惟觉霜袍冷”,词中“惟觉”强调了诗人的主观感受,“霜袍冷”不仅写出了身体的寒冷,更暗示了内心的孤寂和凄凉,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氛围。“不见敛眉人”,词中“不见”表达了诗人的失落和惆怅,“敛眉人”指笙妓,通过对笙妓的思念,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新啼压旧痕”,词中“压旧痕”这一细节,表现出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留恋,进一步强化了惆怅之情,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次韵子由除日见寄》

下一篇:宋·苏轼《题姜秀郎几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