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诗记荼苦":周代修成的《诗经》记载茶味,
"茗饮出近世":人们饮茗品茶才始于宋代近世。
# 近世:指宋代。
"初缘厌粱肉":初识茶缘就厌卉肉美味佳肴,
# 粱肉:以粱为饭,以肉为肴。指精美的膳食。,厌:厌弃。,初缘:初识缘分。
"假此雪昏滞":凭借着饮茶来清洁和消除不适。
# 昏滞:昏乱而不顺畅,引申为人不舒适。,雪:洁也,引申为清洗、消除。
"嗟我五亩园":暖叹我那东坡的小小五亩菜园,
# 五亩园:指东坡地。,嗟:嗟叹。
"桑麦苦蒙翳":园中的树麦子苦于相互逛蔽。
# 蒙翳:遮蔽,覆盖。,苦:苦于。
"不令寸地闲":但我还是见缝插针不让寸土闲,
# 不令寸地闲:不叫寸土闲置。寸地,犹寸土。
"更乞茶子蓺":首要的是气求外地的种茶技艺。
# 乞:祈求。
"饥寒未知免":是馄饿是寒冷我不知如何免除,
# 免:省去。
"已作太饱计":我常常把机饿寒冷当成温饱计。
# 计:考虑。
"庶将通有无":或许可以把农业商业互通有无,
# 通有无:互通有无。,庶将:或许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测。
"农末不相戾":因为农业商业不冲突也不排斥。
# 相戾:前后矛盾,相违背。,农末:农商。
"春来冻地裂":春天刚刚到来地还是冰冻发裂,
# 地:庄稼地。
"紫笋森已锐":可是紫笋茶已生长得茂盛繁密。
# 锐:旺盛。,森:树木高耸繁密貌。,紫笋:茶名。
"牛羊烦诃叱":牛羊垂延得发烦遵茶农大呵呢,
# 诃叱:大声喝叫,斥责。
"筐筥未敢睨":采茶的方催圆宫谁都不敢回视。
# 筐筥:筐与筥的并称。方形为筐,圆形为筥。亦泛指茶具、竹器。
"江南老道人":感谢江南大茗山桃花寺老道人,
# 老道人:指桃花寺长老。,江南:代指黄州。
"齿发日夜逝":按自然规律你们的齿发日夜稀。
# 逝:衰老。,齿发:代指身体。
"他年雪堂品":等到来年东坡雪堂茶成为精品,
# 雪堂品:桃花茶栽雪堂东坡,就成为雪堂品牌名茶。
"空记桃花裔":必定记住它是来自桃花茶晚辈。
# 桃花裔:桃花茶后代。,空记:记说,尚记。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茶的诗,它的主题是苏轼对茶文化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通过向大冶长老乞求桃花茶栽,苏轼表达了自己对茶文化的推崇和对田园躬耕生活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时间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写的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试,贬到湖北黄州后,来大冶罗桥乡桃花咀村,谦逊地向当地老农请教关于茶树栽培的精湛技艺。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的开头“周诗记荼苦,茗饮出近世”引用了周代就有《诗经》记载了苦茶,宋代就“茗饮”成风,来追溯茶的历史,通过古典文献的引用,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深度。对比:“初缘厌粱肉,假此雪昏滞”一句中的富贵生活与饮茶清心的对比,以及“嗟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与“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蓺”两句的对比,突出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茶文化的热爱。借物抒情:“春来冻地裂,紫笋森已锐”描绘了茶芽破土而出的生机勃勃,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通过描写桃花茶的生长环境、采摘过程以及自己对茶的期待,借茶这一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近世。初缘厌粱肉,假此雪昏滞。”诗人开篇追溯茶的历史渊源,提到周诗记载的苦茶以及近世的茗饮,点明了茶文化的历史悠久。他最初饮茶,是因为厌倦了肥腻的肉食,希望通过饮茶来清醒头脑、去除困顿,体现了他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嗟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蓺。”诗人感叹自己五亩园地因种植桑麦而显得荒芜杂乱,他不想让土地闲置,于是向大冶长老乞求茶籽来种植,表达了他对土地的珍惜以及对茶的重视,也体现了他的勤劳与热爱生活。“饥寒未知免,已作太饱计。庶将通有无,农末不相戾。”诗人虽未摆脱饥寒,却已开始期待富足的生活,希望通过种植茶树实现物资互通,让农业与商业和谐发展,不相互冲突,展现了他对未来生活的乐观与对经济发展的思考。“春来冻地裂,紫笋森已锐。牛羊烦诃叱,筐筥未敢睨。”春天到来,冻土开裂,紫色的竹笋已长得又密又尖,茶树也即将茁壮成长。牛羊的喧嚣让人烦恼,诗人连带着对筐篓中的茶叶都不敢轻易去瞧,形象地写出了茶的珍贵以及他对茶的呵护之情。“江南老道人,齿发日夜逝。他年雪堂品,空记桃花裔。”诗人提到江南的老道人,他们的牙齿和头发在日夜消逝,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他想象将来在雪堂中品茶时,只能空自回忆起桃花茶的后代,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美好事物难以长久的感慨,也体现了他对茶文化的传承的担忧。
4. 作品点评
苏轼(东坡)注重心理、生理与生活情趣的和谐统一,他追求内心的清静无为与超然物外,渴望达到身体的神完气壮与健康长寿,以及生活中自然闲雅、近乎无私的境界。茶,作为大自然的精华,蕴含着深厚的灵性,与苏轼的这些追求不谋而合。因此,种茶与品茗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苏轼的文化生活,成为其精髓所在。他特别强调茗饮者的内在修养,正所谓:“岂白丁可供,与无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灯,保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碑于修养之道。”
上一篇:宋·苏轼《破琴诗·并叙》
下一篇:宋·苏轼《次韵子由除日见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