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琴虽未修":破损的琴虽然没有修复,
"中有琴意足":其中蕴含的琴的意趣已经很充足了。
"谁云十三弦":谁说它有十三根弦,
"音节如佩玉":音节就像玉佩碰撞一样悦耳。
"新琴空高张":新琴徒然张设着高音,
"丝声不附木":丝弦的声音不能与木质相融合。
"宛然七弦筝":仿佛是七弦的筝,
"动与世好逐":动向总是追逐世俗的喜好。
"陋矣房次律":房次律真是浅陋啊,
"因循堕流俗":因循守旧落入流俗。
"悬知董庭兰":可以预料董庭兰,
"不识无弦曲":不会懂得没有弦的曲子。
"旧说":旧时传说,
"房琯开元中尝宰卢氏":房琯在开元年间曾担任卢氏县令,
"与道士邢和璞出游":和道士邢和璞外出游历,
"过夏口村":经过夏口村,
"入废佛寺":进入一座废弃的佛寺,
"坐古松下":坐在古松下。
"和璞使人凿地":邢和璞让人挖地,
"得瓮中所藏娄师德与永禅师书":挖出瓮中所藏的娄师德与永禅师的书信。
"笑谓琯日":他笑着对房琯说:“
"颇忆此耶":还记得这些吗?”
"琯因怅然":房琯于是怅然若失,
"悟前生之为永师也":醒悟到自己前生是永禅师。
"故人柳子玉宝此画":我的老朋友柳子玉珍藏着一幅画,
"云是唐本":说是唐代的真本,
"宋复古所临者":由宋复古临摹的。
"元祐六年三月十九日":元祐六年三月十九日,
"予自杭州还朝":我从杭州回朝廷,
"宿吴淞江":在吴淞江住宿,
"梦长老仲殊挟琴过余":梦见长老仲殊带着琴来拜访我,
"弹之有异声":弹奏时发出特别的声音。
"就视琴颇损":凑近看,琴有些破损,
"而有十三弦":却有十三根弦。
"予方叹息不已":我正叹息不停。
"殊日":仲殊说:“
"虽损":虽然破损,
"尚可修":还可以修复。”
"曰":我说:“
"奈十三弦何":那十三根弦怎么办呢?”
"殊不答":仲殊不回答,
"诵诗云":吟诵诗句:“
"度数形名本偶然":乐律的度数、乐器的形制与名称,原本都是偶然形成的,
"破琴今有十三弦":破琴今有十三弦。
"此生若遇邢和璞":我这一辈子倘若能遇到像邢和璞那样懂音律、识乐器的人,
"方信秦筝是响泉":才能相信这秦筝弹奏出的声音,就如同山间奔涌的清泉般清越动听。”
"予梦中了然":我在梦中清楚明白,
"识其所谓":懂得他说的意思,
"既觉而忘之":醒来后却忘了。
"明日":第二天,
"昼寝":白天睡觉,
"复梦":又梦见,
"殊来理前语":仲殊来延续之前的话,
"再诵其诗":再次吟诵那首诗。
"方惊觉而殊适至":刚惊醒时,仲殊恰好到来,
"意其非梦也":我觉得那不是梦,
"问之殊":问仲殊,
"盖不知":他却不知道这件事。
"是岁六月":这一年六月,
"见子玉之子子文京师":在京城见到子玉的儿子子文,
"求得其画":求得那幅画,
"乃作诗并书所梦其上":于是写下这首诗,并把梦中的事写在上面。
"子玉":子玉,
"名瑾":名瑾,
"善作诗及行草书":擅长作诗和行草书。
"复古":复古,
"名迪":名迪,
"画山水草木":画山水草木,
"盖妙绝一时":在当时堪称绝妙。
"仲殊本书生":仲殊原本是书生,
"弃家学佛":弃家学佛,
"通脱无所著":旷达不拘束,没有牵挂,
"皆奇士也":他们都是奇人。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记梦题画诗。此诗通过记述与仲殊相关的梦境、提及房琯旧事及柳子玉所藏画作,对比破琴的深意与新琴的流俗,表达对世俗跟风的讽刺和对内在意趣的珍视。
2. 分段赏析
并叙部分:交代了诗作的创作背景。开篇引用房琯与邢和璞的典故,通过“悟前生之为永师”的情节,为后文“琴意”“无弦曲”的哲思埋下伏笔;接着提及柳子玉所藏画作的由来,将历史典故与现实物件相关联。随后详细叙述两次梦境:“梦长老仲殊挟琴过余,弹之有异声”写首次梦见仲殊弹十三弦破琴,仲殊所诵诗句“度数形名本偶然”,直接点出对乐器外在形制的超越;再次梦见仲殊时,对方尚未说完便现实到访,这种虚实交织的场景,强化了梦境中“破琴有真意”的感受。结尾“仲殊本书生,弃家学佛,通脱无所著,皆奇士也”四句说明因得画而作诗的缘由,语言自然质朴,如话家常,却将典故、梦境、现实串联,为诗歌的议论铺垫了充分的语境。诗文部分:“破琴虽未修,中有琴意足”直接点出破琴的价值。“未修”写出琴的破损状态,“琴意足”则强调其内在的韵味并未因破损而消减,突出“意”重于“形”的观点。“谁云十三弦,音节如佩玉”回应梦中的十三弦琴。“谁云”以反问否定对弦数的执念,“音节如佩玉”用比喻写出破琴声音的清朗优美,说明乐器的音质与弦数多少并无必然关联。“新琴空高张,丝声不附木”两句对比新琴与破琴。“空高张”写出新琴外表的张扬,“丝声不附木”则点出其声音与琴身不契合的缺陷,暗含对只重外表的批判。“宛然七弦筝,动与世好逐”进一步刻画新琴的流俗。“宛然七弦筝”点明新琴与世俗常见乐器无异,“动与世好逐”则直接指出其随波逐流、迎合世俗喜好的特点,与破琴的“琴意足”形成鲜明对比。“陋矣房次律,因循堕流俗”批评房琯(房次律)的浅陋。“陋矣”直接表达否定态度,“因循堕流俗”指出其因循守旧、落入世俗观念的局限,呼应前文典故,强化对“重形轻意”的批判。“悬知董庭兰,不识无弦曲”两句以董庭兰(唐代琴师)作结。“悬知”意为“料想”,“不识无弦曲”点出即使是有名的琴师,也未必能理解超越乐器形式的“无弦之境”,最终阐释了“意韵重于形制”的美学思想。
上一篇:宋·苏轼《杜介送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