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shī
·
·
bì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qín
suī
wèi
xiū
zhōng
yǒu
qín
shuí
yún
shí
sān
xián
yīn
jié
pèi
xīn
qín
kōng
gāo
zhāng
shēng
wǎn
rán
xián
zhēng
dòng
shì
hào
zhú
lòu
fáng
yīn
xún
duò
liú
xuán
zhī
dǒng
tíng
lán
shí
xián
jiù
shuō
fáng
guǎn
kāi
yuán
zhōng
cháng
zǎi
shì
dào
shì
xíng
chū
yóu
guò
xià
kǒu
cūn
fèi
zuò
sōng
xià
shǐ
使
rén
záo
wèng
zhōng
suǒ
cáng
lóu
shī
yǒng
chán
shī
shū
xiào
wèi
guǎn
yuē
:“
:“
?”
?”
guǎn
yīn
chàng
rán
qián
shēng
zhī
wéi
yǒng
shī
rén
liǔ
bǎo
huà
yún
shì
táng
běn
sòng
suǒ
lín
zhě
yuán
yòu
liù
nián
sān
yuè
shí
jiǔ
háng
zhōu
huán
cháo
宿
sōng
jiāng
mèng
zhǎng
lǎo
zhòng
shū
xié
qín
guò
tán
zhī
yǒu
shēng
jiù
shì
qín
sǔn
ér
yǒu
shí
sān
xián
fāng
tàn
shū
yuē
:“
:“
suī
sǔn
shàng
xiū
。”
。”
yuē
:“
:“
nài
shí
sān
xián
?”
?”
shū
sòng
shī
yún
:“
:“
shù
xíng
míng
běn
ǒu
rán
qín
jīn
yǒu
shí
sān
xián
shēng
ruò
xíng
fāng
xìn
qín
zhēng
shì
xiǎng
quán
。”
。”
mèng
zhōng
liǎo
rán
shí
suǒ
wèi
jué
ér
wàng
zhī
míng
zhòu
qǐn
mèng
shū
lái
qián
zài
sòng
shī
fāng
jīng
jué
ér
shū
shì
zhì
fēi
mèng
wèn
zhī
shū
gài
zhī
shì
suì
liù
yuè
jiàn
zhī
wén
jīng
shī
qiú
huà
nǎi
zuò
shī
bìng
shū
suǒ
mèng
shàng
míng
jǐn
shàn
zuò
shī
xíng
cǎo
shū
míng
huà
shān
shuǐ
cǎo
gài
miào
jué
shí
zhòng
shū
běn
shū
shēng
jiā
xué
tōng
tuō
suǒ
zhuó
jiē
shì

译文

破损的琴虽然没有修复,其中蕴含的琴的意趣已经很充足了。谁说它有十三根弦,音节就像玉佩碰撞一样悦耳。新琴徒然张设着高音,丝弦的声音不能与木质相融合。仿佛是七弦的筝,动向总是追逐世俗的喜好。房次律真是浅陋啊,因循守旧落入流俗。可以预料董庭兰,不会懂得没有弦的曲子。旧时传说,房琯在开元年间曾担任卢氏县令,和道士邢和璞外出游历,经过夏口村,进入一座废弃的佛寺,坐在古松下。邢和璞让人挖地,挖出瓮中所藏的娄师德与永禅师的书信。他笑着对房琯说:“还记得这些吗?”房琯于是怅然若失,醒悟到自己前生是永禅师。我的老朋友柳子玉珍藏着一幅画,说是唐代的真本,由宋复古临摹的。元祐六年三月十九日,我从杭州回朝廷,在吴淞江住宿,梦见长老仲殊带着琴来拜访我,弹奏时发出特别的声音。凑近看,琴有些破损,却有十三根弦。我正叹息不停。仲殊说:“虽然破损,还可以修复。”我说:“那十三根弦怎么办呢?”仲殊不回答,吟诵诗句:“乐律的度数、乐器的形制与名称,原本都是偶然形成的,破琴今有十三弦。我这一辈子倘若能遇到像邢和璞那样懂音律、识乐器的人,才能相信这秦筝弹奏出的声音,就如同山间奔涌的清泉般清越动听。”我在梦中清楚明白,懂得他说的意思,醒来后却忘了。第二天,白天睡觉,又梦见,仲殊来延续之前的话,再次吟诵那首诗。刚惊醒时,仲殊恰好到来,我觉得那不是梦,问仲殊,他却不知道这件事。这一年六月,在京城见到子玉的儿子子文,求得那幅画,于是写下这首诗,并把梦中的事写在上面。子玉,名瑾,擅长作诗和行草书。复古,名迪,画山水草木,在当时堪称绝妙。仲殊原本是书生,弃家学佛,旷达不拘束,没有牵挂,他们都是奇人。

逐句剖析

"破琴虽未修":破损的琴虽然没有修复,

"中有琴意足":其中蕴含的琴的意趣已经很充足了。

"谁云十三弦":谁说它有十三根弦,

"音节如佩玉":音节就像玉佩碰撞一样悦耳。

"新琴空高张":新琴徒然张设着高音,

"丝声不附木":丝弦的声音不能与木质相融合。

"宛然七弦筝":仿佛是七弦的筝,

"动与世好逐":动向总是追逐世俗的喜好。

"陋矣房次律":房次律真是浅陋啊,

"因循堕流俗":因循守旧落入流俗。

"悬知董庭兰":可以预料董庭兰,

"不识无弦曲":不会懂得没有弦的曲子。

"旧说":旧时传说,

"房琯开元中尝宰卢氏":房琯在开元年间曾担任卢氏县令,

"与道士邢和璞出游":和道士邢和璞外出游历,

"过夏口村":经过夏口村,

"入废佛寺":进入一座废弃的佛寺,

"坐古松下":坐在古松下。

"和璞使人凿地":邢和璞让人挖地,

"得瓮中所藏娄师德与永禅师书":挖出瓮中所藏的娄师德与永禅师的书信。

"笑谓琯日":他笑着对房琯说:“

"颇忆此耶":还记得这些吗?”

"琯因怅然":房琯于是怅然若失,

"悟前生之为永师也":醒悟到自己前生是永禅师。

"故人柳子玉宝此画":我的老朋友柳子玉珍藏着一幅画,

"云是唐本":说是唐代的真本,

"宋复古所临者":由宋复古临摹的。

"元祐六年三月十九日":元祐六年三月十九日,

"予自杭州还朝":我从杭州回朝廷,

"宿吴淞江":在吴淞江住宿,

"梦长老仲殊挟琴过余":梦见长老仲殊带着琴来拜访我,

"弹之有异声":弹奏时发出特别的声音。

"就视琴颇损":凑近看,琴有些破损,

"而有十三弦":却有十三根弦。

"予方叹息不已":我正叹息不停。

"殊日":仲殊说:“

"虽损":虽然破损,

"尚可修":还可以修复。”

"曰":我说:“

"奈十三弦何":那十三根弦怎么办呢?”

"殊不答":仲殊不回答,

"诵诗云":吟诵诗句:“

"度数形名本偶然":乐律的度数、乐器的形制与名称,原本都是偶然形成的,

"破琴今有十三弦":破琴今有十三弦。

"此生若遇邢和璞":我这一辈子倘若能遇到像邢和璞那样懂音律、识乐器的人,

"方信秦筝是响泉":才能相信这秦筝弹奏出的声音,就如同山间奔涌的清泉般清越动听。”

"予梦中了然":我在梦中清楚明白,

"识其所谓":懂得他说的意思,

"既觉而忘之":醒来后却忘了。

"明日":第二天,

"昼寝":白天睡觉,

"复梦":又梦见,

"殊来理前语":仲殊来延续之前的话,

"再诵其诗":再次吟诵那首诗。

"方惊觉而殊适至":刚惊醒时,仲殊恰好到来,

"意其非梦也":我觉得那不是梦,

"问之殊":问仲殊,

"盖不知":他却不知道这件事。

"是岁六月":这一年六月,

"见子玉之子子文京师":在京城见到子玉的儿子子文,

"求得其画":求得那幅画,

"乃作诗并书所梦其上":于是写下这首诗,并把梦中的事写在上面。

"子玉":子玉,

"名瑾":名瑾,

"善作诗及行草书":擅长作诗和行草书。

"复古":复古,

"名迪":名迪,

"画山水草木":画山水草木,

"盖妙绝一时":在当时堪称绝妙。

"仲殊本书生":仲殊原本是书生,

"弃家学佛":弃家学佛,

"通脱无所著":旷达不拘束,没有牵挂,

"皆奇士也":他们都是奇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破琴诗·并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包含叙事和诗文两部分。叙文讲述了房琯前生为永禅师的传说、柳子玉所藏画作的由来,以及自己两次梦见仲殊论琴的经历,交代了作诗的背景;诗文则对比破琴虽损却有真意、新琴空有其表却逐流俗,暗含对浅陋流俗的批判。全文语言自然质朴,融合禅理与议论,虚实相生地阐释了“无弦曲”的美学境界,展现了苏轼寓哲理于日常的文学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破琴诗·并叙》是宋代苏轼于元祐六年(1091年)创作的诗文作品。这首诗缘起苏轼自杭州返朝宿吴淞江时的琴梦经历,后来结合友人柳子玉家藏唐画和僧人仲殊所诵诗句而写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记梦题画诗。此诗通过记述与仲殊相关的梦境、提及房琯旧事及柳子玉所藏画作,对比破琴的深意与新琴的流俗,表达对世俗跟风的讽刺和对内在意趣的珍视。

2. 分段赏析

并叙部分:交代了诗作的创作背景。开篇引用房琯与邢和璞的典故,通过“悟前生之为永师”的情节,为后文“琴意”“无弦曲”的哲思埋下伏笔;接着提及柳子玉所藏画作的由来,将历史典故与现实物件相关联。随后详细叙述两次梦境:“梦长老仲殊挟琴过余,弹之有异声”写首次梦见仲殊弹十三弦破琴,仲殊所诵诗句“度数形名本偶然”,直接点出对乐器外在形制的超越;再次梦见仲殊时,对方尚未说完便现实到访,这种虚实交织的场景,强化了梦境中“破琴有真意”的感受。结尾“仲殊本书生,弃家学佛,通脱无所著,皆奇士也”四句说明因得画而作诗的缘由,语言自然质朴,如话家常,却将典故、梦境、现实串联,为诗歌的议论铺垫了充分的语境。诗文部分:“破琴虽未修,中有琴意足”直接点出破琴的价值。“未修”写出琴的破损状态,“琴意足”则强调其内在的韵味并未因破损而消减,突出“意”重于“形”的观点。“谁云十三弦,音节如佩玉”回应梦中的十三弦琴。“谁云”以反问否定对弦数的执念,“音节如佩玉”用比喻写出破琴声音的清朗优美,说明乐器的音质与弦数多少并无必然关联。“新琴空高张,丝声不附木”两句对比新琴与破琴。“空高张”写出新琴外表的张扬,“丝声不附木”则点出其声音与琴身不契合的缺陷,暗含对只重外表的批判。“宛然七弦筝,动与世好逐”进一步刻画新琴的流俗。“宛然七弦筝”点明新琴与世俗常见乐器无异,“动与世好逐”则直接指出其随波逐流、迎合世俗喜好的特点,与破琴的“琴意足”形成鲜明对比。“陋矣房次律,因循堕流俗”批评房琯(房次律)的浅陋。“陋矣”直接表达否定态度,“因循堕流俗”指出其因循守旧、落入世俗观念的局限,呼应前文典故,强化对“重形轻意”的批判。“悬知董庭兰,不识无弦曲”两句以董庭兰(唐代琴师)作结。“悬知”意为“料想”,“不识无弦曲”点出即使是有名的琴师,也未必能理解超越乐器形式的“无弦之境”,最终阐释了“意韵重于形制”的美学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杜介送鱼》

下一篇:宋·苏轼《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