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分付一蒲团":我将身心安放在一柄蒲团之上,
"静对萧萧竹数竿":静静面对几竿随风轻响的竹子。
"偶为老僧煎茗粥":偶然为寺中老僧煮茶熬粥时,
"自携修绠汲清泉":便自己提着长绳去汲取清泉。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分段赏析
“此身分付一蒲团”诗人将自身托付给一方蒲团,暗含身心安住于佛寺或静修之地的状态。“分付”二字体现主动选择,蒲团象征僧人修行工具,暗示诗人此时或身处佛寺,或心向禅寂。此句以极简的意象,勾勒出超脱尘俗、专注内省的生活姿态,呼应苏轼晚年贬谪生涯中“聊从造物游”的豁达。“静对萧萧竹数竿”静坐时凝视几竿风吹竹动的萧瑟之景。竹在古诗中多喻君子气节,此处“萧萧”既写竹声清冷,亦暗含孤寂之感。诗人以竹为伴,既显清高自守,又透露出贬谪生活的寂寥。动静结合的画面中,隐现“身虽困而心自远”的文人风骨。“偶为老僧煎茗粥”偶然为寺中老僧煮茶煮粥,记录日常琐事。“偶为”表明此非刻意为之,而是随缘自适的生活片段。煎茗粥的细节充满烟火气,既体现诗人与僧人的交往,又展现其甘于平淡的心境。苏轼晚年常以“老饕”自嘲,此句则凸显其苦中作乐的豁达。“自携修绠汲清泉”亲自带着长绳到泉边打水。“修绠”(长绳)与“清泉”形成对比,既写实景,又暗喻诗人对高洁精神的追求。汲水动作的细致描写,展现其躬亲劳作的朴素生活状态,呼应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隐逸情趣,但更添一份孤绝中的自足。
上一篇:宋·苏轼《宝山昼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