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ǎo
shān
zhòu
shuì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chǐ
wán
zǒu
shì
chén
shí
wéi
pián
便
zhù
tiān
zhēn
zhōng
kōng
dòng
hún
zhǐ
róng
jūn
shù
bǎi
rén

译文

我这七尺顽强的身躯奔波在尘世中,大腹便便却装着天然真趣。肚子里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何止能容纳你们几百个人呢。

逐句剖析

"七尺顽躯走世尘":我这七尺顽强的身躯奔波在尘世中,

"十围便腹贮天真":大腹便便却装着天然真趣。

"此中空洞浑无物":肚子里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

"何止容君数百人":何止能容纳你们几百个人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宝山昼睡》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用自嘲的方式讲自己的身体特点,还用了“便腹”的典故,来表现心胸开阔的特点。后两句笔锋一转,称这颗心“空洞浑无物”,却能容纳更多人。整首诗结构安排巧妙,前两句用幽默的语气调侃,在轻松的话语里藏着对日常琐事的超然,能看出苏轼独有的那种豁达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宝山昼睡》写于1073年,正值苏轼38岁担任杭州通判期间。这首诗是他在繁忙公务之余的一次小憩中即兴而作,生动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怀题材的七言绝句。诗中通过夸张幽默的语言,描绘了诗人豁达开朗的胸襟和处世态度,展现了诗人行走世间的形象,表达了胸襟宽广、包容万物的境界。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诗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十围便腹贮天真”句,此句化用自《后汉书·边韶传》中“边韶便腹”的典故。东汉学者边韶(字孝先)曾白日假寐,弟子戏嘲:“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边韶即答:“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以“大腹便便”喻指腹中装满学问。“十围”典出《庄子·人间世》“栎社树其大蔽牛,絜之百围”,夸张形容腰腹粗壮;“便腹”直接取自边韶典故,指凸出的大肚子。显得活泼生动。苏轼用道家“天真”概念消解了儒家经典的价值,体现其“外儒内道”的思想特质,并借用“便腹”典故彰显胸怀豁达。反问:“何止容君数百人”,以口语化的反问句式呈现,显得活泼生动,表明自己的胸襟不仅能容纳数百人,甚至远超于此,使豁达超脱的意境更加鲜明。反问使语言更加生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幽默感和表现力。

3. 分段赏析

首句“七尺顽躯走世尘”,以“七尺顽躯”自我调侃,勾勒出诗人风尘仆仆奔走于俗世的形象。“顽躯”二字诙谐中带着乐观。“走世尘”则暗示奔波于宦海浮沉的生存状态,为全诗奠定自嘲而不失旷达的基调。次句“十围便腹贮天真”,“十围”极言腹部之丰,“便腹”状其圆钝之态,看似调侃自己的体态,实则以“贮天真”转折,既实写腹中空虚的生理状态,更隐喻不受世俗污染的真淳本性。突出虽外表粗朴,内心却保留着纯真本性,形成外在与内在的反差。第三句“此中空洞浑无物”,紧接上句对肚子的描写,直接写出肚子里空荡荡的状态。又暗用《世说新语》“此中空洞无物”的典故,“空洞”并非空虚,而是比喻内心的澄明通透,没有世俗杂念的累赘。尾句“何止容君数百人”以反问收束,用夸张手法强调内心的宽广,不仅能容纳自身,更能包容他人,作者用这种自嘲的方式,展现出了包容天地的胸襟。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幽默自嘲的笔调,展现了苏轼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清代评论家纪昀曾赞叹此诗“诙谐中具旷达”,精准点出苏轼“戏谑而不失风雅”的独特文风。现代学者康震分析认为,这首诗生动体现了苏轼“将生活艺术化”的处世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绝句一首》

下一篇:宋·苏轼《绝句三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