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处士骨应槁":西湖隐居的林和靖处士去世了,
# 骨应槁:言人体该是像枯木。这里是指林逋早已逝世。槁:千枯。,西湖处士:指林逋(967—1028年),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隐居西湖孤山,赏梅养鹤,终身不仕,也不婚娶,旧时称其“梅妻鹤子”。卒谥和靖先生。其咏梅诗最为人称道。
"只有此诗君压倒":只有你秦太虚此诗将林诗压倒。
# 只有此诗君压倒:只有秦君这首咏梅诗超过了林逋的咏梅诗。
"东坡先生心已灰":我贬臣东坡先生,心似木成灰,
# 心已灰:丧失信心,意志消沉。苏轼《自题金山画像》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为爱君诗被花恼":只因喜爱君梅花诗甘心被花笑。
# 恼:引逗,撩拨。
"多情立马待黄昏":我常常叫马停步多情地迎黄昏,
# 立马:驻马,使马停下不走。
"残雪消迟月出早":黄昏中残雪消得慢月影出得早。
# 消迟:雪融化得很慢。
"江头千树春欲暗":江边的丛林在春色中显得晦暗,
# 暗:晦暗,昏暗。
"竹外一枝斜更好":竹林外边的一枝梅斜歪得更好。
# 斜:倾侧放置。
"孤山山下醉眠处":孤山山下林逋赋诗醉眠放鹤亭,
# 醉眠处:指林逋醉酒赋诗休息的孤山放鹤亭和梅林。,孤山:山名。在浙江杭州西湖中。
"点缀裙腰纷不扫":那点缀小路的纷纷梅花无人扫。
# 纷不扫:代指杂多落地的梅花。,裙腰:比喻狭长的小路。这里指孤山寺前的小路。
"万里春随逐客来":万里春先伴随着我东坡来黄州,
# 逐客:指被贬谪流放远地的人,这里是作者自称。
"十年花送佳人老":十年鲜花送佳人可佳人容颜老。
# 佳人:美好的人,君子贤人。这里系作者自喻。
"去年花开我已病":去年梅花盛开的时候我已患病,
"今年对花还草草":今年面对盛开的梅花人很疲劳。
# 草草:忧虑劳神的样子。
"不知风雨卷春归":不晓得风雨何时卷着春意归去,
"收拾余香还畀昊":我收集梅花余香返回天堂多好。
# 畀:交付。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和秦太虚梅花》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唱和、咏物题材的诗。描绘了江头梅花在残雪、明月映衬下的优美姿态以及竹外斜枝的独特韵味,营造出一种清幽、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秦观梅花诗的赞赏,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借梅花抒发了自己人生易老、命运多舛的感慨和作为逐客的身世之悲,体现了诗人在贬谪困境中复杂而深沉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将江头众多梅花树的繁茂与竹外单独一枝梅花形成鲜明对比,以千树的“春欲暗”来衬托出这一枝的独特与美好,突出了这枝梅花的孤高与卓然不群,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用典:“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这里的“西湖处士”指的是林逋,他以写梅花的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而闻名。苏轼在此用典,借林逋的典故来夸赞秦观的梅花诗写得好,甚至超过了林逋,同时也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借景抒情:全诗以梅花为核心意象展开描写,如“残雪消迟月出早”,通过描写残雪消融缓慢、月亮早早升起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不仅写出了梅花生长的环境,也借这样的景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落寞,以及在贬谪处境中的凄凉之感。虚实结合:诗中既有对眼前梅花实景的描写,如“竹外一枝斜更好”,生动地描绘了梅花在竹外斜逸生长的姿态;又有对过去杭州旧游的回忆,“去年花开我已病,今年对花还草草”“当年醉卧此花前,乌纱照见花娇娆”是虚写,通过回忆过去与梅花相关的经历,与眼前的情景形成对比,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情感更加深沉。反衬:以乐衬苦,诗开篇提及“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将林逋及秦太虚的诗歌成就与自身相比。林逋以咏梅闻名,秦太虚的梅花诗又能超越前人,而苏轼自己此时却处于人生困境,空有才华却仕途不顺。他人在诗歌创作或人生境遇的某些方面的顺遂,反衬出苏轼当下的不如意,进一步烘托出他壮志难酬、内心怅惘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开篇对比,“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以林逋的历史盛名反衬秦观诗才,暗含对后辈的奖掖之情。“东坡先生心已灰”自道心迹,“被花恼”的转折使枯寂心境与盎然春意形成张力,奠定全诗“以乐景写哀情”的基调。中四句意象营造,“多情立马待黄昏”通过动作细节刻画诗人痴态,“残雪消迟月出早”以时间错位暗示心境煎熬。“江头千树”的繁丽与“竹外一枝”的孤高构成空间对照,“斜更好”三字凸显苏轼“以偏概全”的审美取向,暗喻其孤标傲世的人格追求。后四句时空交织,“孤山醉眠”的往昔回忆与“万里逐客”的现实处境形成时空跳跃,“十年花送佳人老”将自然时序与人生代谢并置,呈现出强烈的生命紧迫感。“去年病”与“今年草草”的时间递进,强化了理想与现实的割裂感。末四句哲学升华,“不如风雨卷春归”的决绝之语,实则是对生命无常的无奈接受。“收拾余香还畀昊”化用屈原《离骚》“溘吾游此春宫”的意象,将个体生命融入宇宙循环,在消解中完成精神超越。这种“反求诸己”的哲思,使全诗超越了一般酬唱之作的局限。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咏梅唱和为载体,展现了苏轼诗歌“寄至味于淡泊”的艺术境界。开篇通过空间留白引发无限遐思。诗中将个人命运与自然时序相绾合,这种时空转换既是对贬谪生涯的诗意外化,也体现了宋诗“以才学为诗”的特征。诗人将咏物、唱和、言志熔于一炉,既保持了宋诗理趣,又不失唐音情韵。通过光影的微妙变化,将梅花的高洁品格与诗人的孤愤情怀具象化为可感的诗境。
# 语虽平易,然颇得梅之幽独闲静之趣。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 集中梅花诗,有以清空入妙者,如《和秦太虚梅花诗》云‘竹外一枝斜更好’是也。轼尝称秦观诗有云‘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观诗岂能过之,毋亦自道其所得耳。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实是名句,在和靖‘暗香’、‘疏影’一联之上,故无愧色。
清王文诰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引纪昀
上一篇:宋·苏轼《渔家傲·赠曹光州》
下一篇:宋·苏轼《赠惠山僧惠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