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
ào
·
·
zèng
cáo
guāng
zhōu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xiē
xiǎo
bái
yòng
rǎn
rén
jiàn
xīng
xīng
diǎn
zuò
jùn
guāng
suī
shì
jiàn
jūn
yàn
yīng
shèng
sān
nián
biǎn
jiē
hái
gǎn
xiàng
lái
sān
jùn
níng
fēi
tiǎn
hūn
jià
shì
nián
rǎn
rǎn
zhī
yǒu
jiàn
qiān
jūn
zhòng
dàn
cóng
tóu
jiǎn

译文

少许白须不用染黑。多少人都见是鬓发花白。作知州事时光如箭地过去了。你莫埋怨。应当说比我三年贬居生活强。我自叹还没有时机回朝。想起来官于三州无非是不称职。男婚女嫁风俗事看得少了,意识到自己年岁慢慢衰老了。我知有此时刻。极重的负担从思想上卸掉。

逐句剖析

"些小白须何用染":少许白须不用染黑。

# 些小:细小。

"几人得见星星点":多少人都见是鬓发花白。

# 星星点:言鬓发花白。,几人:几个人。

"作郡浮光虽似箭":作知州事时光如箭地过去了。

# 浮光:地名,今河南潢川县。,作郡:任知州事。

"君莫厌":你莫埋怨。

# 厌:厌烦。

"也应胜我三年贬":应当说比我三年贬居生活强。

# 胜我:比我强。

"我欲自嗟还不敢":我自叹还没有时机回朝。

# 不敢:不敢行动,没有时机。

"向来三郡宁非忝":想起来官于三州无非是不称职。

# 非忝:不惭愧,意即还顺心。,宁:安宁。,三郡:苏轼知密州、徐州、湖州后贬黄州。

"婚嫁事稀年冉冉":男婚女嫁风俗事看得少了,意识到自己年岁慢慢衰老了。

# 冉冉:慢慢的样子。

"知有渐":我知有此时刻。

# 有渐:有慢慢衰老时刻。

"千钧重担从头减":极重的负担从思想上卸掉。

# 从头减:从根本上消失。实指死亡。,千钧:古代30斤为一钧。这里言其极重负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渔家傲·赠曹光州》是宋代苏轼所作的一首赠别词。该词以质朴自然的语言,通过对比、直抒胸臆的手法,上阕以自身三年贬谪经历劝慰曹光州,莫厌作郡时光飞逝;下阕苏轼自感历任三郡有愧,又因子女婚嫁事渐少,觉重担减轻。全词既展现对友人关怀,又抒发自我人生感慨,体现出苏轼面对人生起伏的旷达态度。其最大特点在于将对友人的赠别之情与自我境遇的思考相融合,语言质朴却意味深长,充分展现了苏轼词作旷达洒脱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渔家傲・赠曹光州》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六月。彼时,苏轼正处于人生的起伏阶段,此前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这一年六月,王适和曹焕前来拜访苏轼。面对友人的到访,苏轼感慨万千,为了相互慰藉,他创作了此词,并让曹焕转交给时任光州(今河南潢川县)知州的其父曹九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赠别词。词中既表达了苏轼对友人曹九章在光州任职的劝慰,劝其莫嫌时光飞逝,又倾诉了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包括历任三郡的自愧及随着子女婚嫁事渐少,觉肩头重担减轻的心境,营造出一种在人生境遇变化中相互慰藉、旷达面对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对比:“作郡浮光虽似箭。君莫厌。也应胜我三年贬。”将友人在光州作郡时光飞逝的情况与自己三年贬谪经历对比,突出友人当下境遇相对较好,以此来宽慰友人,使其珍惜眼前。直抒胸臆:“我欲自嗟还不敢。向来三郡宁非忝。”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虽想感叹自身经历,却又有所顾虑,同时反思历任三郡,坦诚自感有愧,直接袒露心境。

3. 分段赏析

上阕之中,作者从时光的悄然流逝着眼,审视自身在官场如游戏般的生活,借此与曹九章相互慰藉。这体现出一种基于感觉的审美心理。感觉,是人类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直观反映。诚如列宁所言:“不借助感觉,我们既无法认知实物的任何形态,也无从知晓运动的任何形式。”作者从自身须鬓逐渐斑白,敏锐地察觉到时光的无情流逝,暗自喟叹年华老去;又由“白须”自然联想到曹光州的官场生涯,恰似飞箭般转瞬即逝,这无疑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曹光州或许心有怨言,然而苏轼已历经三年贬谪生活,境遇远比曹光州更为坎坷。“君莫厌”三字,含蓄地暗示出曹光州内心的满腹牢骚;而“胜我三年贬”五字,则充分展现了作者豁达坦然的胸襟。二人境况相仿,不过如此罢了。下阕里,苏轼基于自身官场的起起落落、世事的沧桑变迁,抒发对人生的深刻洞察。“我欲自磋还不敢,向来三郡宁非忝”,苏轼感叹自己回朝的希望渺茫,回顾在三州担任官职的经历,诸事皆不尽人意,内心难免涌起郁郁不平之气。最后的三句,作者将目光投向婚嫁等世间俗事以及自身年岁渐高的现实,领悟到人生即便身负“千钧重担”,最终也会毫无意义地逐渐消解。从“自磋”“非忝”“冉冉”到“从头减”,这一系列内心认知的矛盾与变化,恰恰是苏轼探寻人生真谛的过程。苏轼以赤诚之心去感受痛苦、体悟生命、抗争苦难,彰显出一种昂扬向上的悲剧精神。

4. 作品点评

《渔家傲・赠曹光州》虽名为赠词,实则饱含慰藉之意。从中不难发现,词作者与受赠之人有着相似的人生遭际,彼此个性也颇为契合,二人相互慰藉,放下过往种种。词中借“白须”“浮光”“婚嫁”等具体的人事细节,侧面揭示出官场生活不过是一场虚幻的游戏,进而隐晦地展现出苏轼淡然恬静的人生观。然而,现实里的诸多悲剧,常常促使苏轼秉持严肃的伦理态度,付诸切实的行动。这也正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既未选择遁入空门,也未萌生投江之念的缘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词是托曹焕带给其父知光州曹九章的。

现代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

# 这里有牢骚,有不平,也有乐观;却无颓唐,无消沉,亦无愤激。

现代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

# 这里有牢骚,有不平,也有乐观;却无颓唐,无消沉,亦无愤激。似乎苏轼能将政治荫翳化为云霞,却又于云霞上投之以雾霭,使人既振奋又沉闷,全然是苏轼式的对乌台诗案的回响与反拨。

现代中国苏轼研究会及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历届理事薛瑞生《苏轼词编年笺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满庭芳·水浅冻》

下一篇:宋·苏轼《和秦太虚梅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