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日当早归":除夕日本该早早回家团聚,
"官事乃见留":但因公事繁忙无法回家。
# 见留:被留值夜。
"执笔对之泣":拿着笔不由得心中难过,
"哀此系中囚":很同情那些被关在牢中的百姓。
"小人营糇粮":他们都是为了糊口。
# 糇粮:干粮,这里糇粮,借指生活必需。
"堕网不知羞":才触犯了法律被关进牢中的。
# 堕网:堕入法网,即犯法。
"我亦恋薄禄":我如今也是为了这份微薄的俸禄,
"因循失归休":因此在除夕也无法回家。
# 归休:亦作悯默,心留有忧说不出来的意思。
"不须论贤愚":我们没有贤良和愚蠢之分,
"均是为食谋":都是为了生存而已。
"谁能暂纵遣":谁能让他们暂时回家过年呢?
"闵默愧前修":没有办法的我只能默默怜念他们,感觉愧对前贤。
# 前修:先贤。,闵默:亦作悯默,心中有忧说不出来的意思。唐吴均诗:“拦衣空悯默”,白居易诗:“闵默秋风前”,及作者白帝庙诗:“崎岖来野庙,闵默愧常时”可证。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属于五言古诗。在本该阖家欢聚的除夕,诗人却因公务缠身,被困于都厅无法脱身。放眼望去,牢房内囚犯满满当当,他心中满是无奈之感。诗中,诗人一面为了那点微薄俸禄,错失与家人团聚机会而暗自懊悔,一面又对世人皆为生计奔波忙碌的现实进行深刻反思。整首诗生动且深刻地抒发了诗人因公务滞留,无法在佳节与家人相伴的懊恼,以及强烈的自我责问情绪。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被囚禁之人的同情,看到囚犯们的处境,诗人心中哀伤,忍不住落泪。“闵默愧前修”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因不能像先贤那样让囚犯暂归与家人团聚而感到愧疚的情感。对比:诗人将自己“恋薄禄”不能归家与囚犯为“营糇粮”而堕网进行对比,突出了无论是自己还是囚犯,都是为了生计而身不由己,在这一点上大家没有区别,从而引发对人生为了生存而奔波的无奈与感慨。用典:“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修”中运用了《后汉书》里虞延每到除夕就暂时释放囚犯回家的典故,通过用典,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表达出诗人对先贤做法的赞赏和自己无法做到的惭愧之情。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开篇点明在除夕本应早归,却因公务被留下。接着描绘自己拿着笔对着囚犯哭泣,直接抒发对囚犯的哀伤与同情,奠定了全诗悲悯的情感基调。中间六句:“小人营糇粮,堕网不知羞。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诗人先指出囚犯为了谋求食物而犯罪,虽陷入法网却不知羞愧。随即联想到自己贪恋微薄俸禄,一直未能辞官归隐。进而发出感慨,不论贤愚,大家都是为了生计而奔波,通过这种类比,展现出对人生无奈境遇的深刻认识,拓宽了诗歌的内涵。后两句:“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修”,诗人提出谁能暂时释放这些囚犯的疑问,然而现实却无能为力,只能默默惭愧,觉得愧对古代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将自己内心的愧疚之情推向高潮,表达出对自身处境和社会现实的无奈。
上一篇:宋·苏轼《山村五绝(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