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禄忘归我自羞":占据禄位忘了归乡,我自己心中愧疚,
"丰年底事汝忧愁":在丰收的年景里,你们为何还面带忧愁呢。
# 底事:何事。
"不须更待飞鸢堕":不必等到仕途如飞鸢坠落般彻底崩塌,
# 不须更待飞鸢堕:“不须”两句:引用汉代马援的故事,表明作者想隐退的心情。汉代马援的从弟马少游曾劝马援不要追求高官厚禄,衣食足用就可以了。马援后来曾说:“当吾在浪泊、西里间,虏未灭之时,下潦上雾,毒气熏蒸,仰视飞鸢跕跕堕水中,卧念少游平生时语,何可得也。”堕:一作坠。
"方念平生马少游":才想起平生向往的马少游式淡泊生活。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诗借苏轼担任地方官时的所见所闻,描绘了王安石新法推行后农村的艰难处境,也在末篇借典故流露了诗人的归隐之志,展现了对时政的批判和对百姓的关切。
2. 写作手法
白描:“窃禄忘归我自羞,丰年底事汝忧愁。”“窃禄忘归我自羞”直白自述无功受禄、忘却本心而自感羞愧;“丰年底事汝忧愁”以简洁话语,陈述丰年却心怀忧愁的反常状态,不事雕琢,坦率呈现内心矛盾困惑。
3. 分段赏析
首句“窃禄忘归我自羞”,苏轼以“窃禄”自谦,直言自己身居官位却未能造福百姓,内心充满愧疚与自责。此句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自我批判展现了诗人作为地方官的责任感与良知。次句“丰年底事汝忧愁”,笔锋一转,将视角转向农民。在丰收的年景里,农民本应喜悦,然而他们却面带忧愁。苏轼以这一矛盾现象,深刻揭示了王安石“新法”推行后,农民虽丰收却仍受苛税、盐禁等政策之苦的现实,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第三句“不须更待飞鸢堕”,苏轼运用典故,以“飞鸢堕”暗喻仕途的凶险与世事的无常。此句表达了他对官场风险的清醒认识,以及对继续沉沦仕途的警醒。末句“方念平生马少游”,苏轼再次用典,以“马少游”象征淡泊名利、安于田园的生活。此句表明,他无需等到仕途彻底崩塌(飞鸢堕),才想起归隐田园(马少游),而是早已心生退意,渴望摆脱官场的束缚,回归自然与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