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龙本志陋曹吴":陈登(元龙)原本志向轻视曹、吴(曹操、孙权),
"豪气峥嵘老不除":豪迈气概依然峥嵘,年老仍未消退。
"失路今为哙等伍":如今迷失道路,沦为樊哙之流的同类,
"作诗犹似建安初":作诗仍像建安初年(的风格)。
"西来为我风黧面":西风吹来为我(吹黑)了面容,
"独卧无人雪缟庐":独自躺卧在无人(问津)的雪白草屋中。
"留子非为十日饮":留你并非为了十日宴饮,
"要令安世诵亡书":是要让张安世(般的人)诵读亡佚之书。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写作手法
烘托:以“西风黧面”“雪缟庐”等萧瑟意象渲染贬谪生活的孤苦,又以“诵亡书”的典故升华主题,寄托深远。
2. 分段赏析
首联:“元龙本志陋曹吴,豪气峥嵘老不除”诗人开篇以三国陈登(字元龙)自比,陈登性格豪爽,有扶世济民之志,轻视曹操、孙权等辈。苏轼借此表明自己原本志向高远,不屑于世俗的功名利禄,即便年岁渐长,豪迈之气依旧未减。此句将自身与古人相呼应,展现出不凡的胸襟与抱负。奠定全诗基调,凸显苏轼的旷达与超脱,为后文情感抒发埋下伏笔,暗示其虽处困境,仍坚守内心志向。颔联:“失路今为哙等伍,作诗犹似建安初”“失路”描绘出苏轼仕途坎坷,如同迷失方向,如今竟与樊哙这样的人为伍(樊哙出身低微,这里借指苏轼认为与之交往的某些人地位低下、志趣不投)。然而,即便处境艰难,他创作的诗歌却仍有建安时期诗歌的风骨,慷慨悲凉,富有感染力。形成鲜明对比,仕途的失意与文学创作的高格形成反差,进一步体现苏轼在困境中对文学理想的执着,也暗示其内心的愤懑与不平。颈联:“西来为我风黧面,独卧无人雪缟庐”此联描述刘景文不远千里从西边而来,一路风尘仆仆,风吹日晒使得面容黝黑(“风黧面”)。而苏轼自己独自卧于雪中的茅屋(“雪缟庐”),无人相伴。这两句勾勒出两人处境的孤寂与艰难,却又在相互关怀中体现出真挚情谊。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氛围,强化两人在困境中相互慰藉的情感,使读者深切感受到二人境遇的窘迫以及友情的珍贵。尾联:“留子非为十日饮,要令安世诵亡书”苏轼表示留刘景文并非只为了饮酒作乐(“十日饮”),而是希望能像汉代张安世背诵失传书籍那样,与刘景文共同探讨学问,传承文化。此句展现出苏轼对知识的珍视以及对精神交流的追求。升华主题,从个人情感层面上升到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体现苏轼的高远志向与深厚情怀,使全诗境界得到提升。
上一篇:宋·苏轼《龙尾砚歌(并引)》
下一篇:宋·苏轼《山村五绝(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