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竹穿花破绿苔":砍竹穿行于花丛中,踏破了地上的绿苔,
# 斫:砍、削。
"小诗端为觅桤栽":这首小诗正是为了寻找桤木的栽种之处而作。
# 桤:桤木,落叶乔木,木质轻软,可制器具,嫩枝叶可入药。,端为:正为。
"细看造物初无物":仔细观察自然造化,最初似乎一无所有,
"春到江南花自开":春天一到江南,花儿便自然而然地绽放了。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写作手法
拟人:诗中“春到江南花自开”将春天拟人化,赋予其主动的行为,仿佛春天是一位悄然到来的使者,催开了江南的花朵,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绘“斫竹穿花破绿苔”和“春到江南花自开”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与对自然造化的赞叹,情景交融,情感含蓄而深远。对比:前两句写人为的活动“斫竹穿花”,后两句写自然的造化“花自开”,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自发性,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白描:诗中对“竹”“花”“绿苔”等景物的描写简洁而传神,不加雕饰,却生动地勾勒出一幅江南春景图,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与深厚的情感。
2. 分段赏析
“斫竹穿花破绿苔,小诗端为觅桤栽”,首句描绘了诗人砍竹穿过花丛,踏破绿苔的情景,“斫”“穿”“破”等动词生动地展现出诗人的行动,也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亲近自然的氛围;次句表明写这首小诗是为了寻觅桤树的栽种之处,体现出诗人对栽种桤树的关注与期待,流露出一种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前一句“细看造物初无物”蕴含着哲理,诗人仔细观察天地万物,似乎领悟到造物之初本无具体之物,一切皆在变化之中;后一句“春到江南花自开”则描绘出春天来到江南,花朵自然绽放的美好景象,与前一句的哲理相呼应以自然之景点明了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感悟,同时也给人以积极向上、顺应自然的启示。整首诗语言质朴,却在写景叙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上一篇:宋·苏轼《安州老人食蜜歌》
下一篇:宋·苏轼《龙尾砚歌(并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