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场贺老今何在":唐天宝时的乐师贺老演奏雄风现在还在吗?
# 贺老:贺怀智,唐开元时期著名乐工,擅弹琵琶。,定场:指贺老琴艺出众,镇得住场子。
"几度新声改":当今的现实是一次又一次地把新声改了又改。
# 新声改:改了的新声成为俗耳者乐声,较为低级。
"怨声坐使旧声阑":令人发怨的新声自然迫使传统的乐曲衰落了,
# 阑:残,消失,衰落。,旧声:传统而高雅的乐调。,坐:自然,无故,渐渐。,怨声:令人烦怨的新声。
"俗耳只知繁手":凡俗的听众们只认识手乱胡拨,
# 繁手:手指繁捻而累举如梳齿也,极言弹奏手很杂乱。,俗耳:听惯尘世之声的耳朵,这里代指凡俗听众。
"不须弹":不值得什么弹奏。
"断弦试问谁能晓":断了弦,声音变了哪个懂得?
"七岁文姬小":只有七岁的蔡文姬知道断了哪根弦。
# 文姬:即蔡文姬,名琰(yǎn),陈留(令河南杞县)人,蔡邕之女,汉末女诗人。博学多才,通晓音律。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名传后世。
"试教弹作辊雷声":假使有人弹出高级的辊雷的声调,
# 辊雷声:(gǔn)如炸雷般的声调。,试教:假使人。
"应有开元遗老":当会激起开元遗老这辈音乐高师们的
# 遗老:经历过旧时而留恋旧时的人。,开元:唐玄宗的年号,公元713—741年。,应有:应当会激起。
"泪纵横":热泪纵横。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全文遣词造句精炼而富有深意,巧妙地援引古代音乐的典故,以此传达出词人独到的音乐见解。同时,它也隐含着词人对当时变法所持的个人评判与反思,展现了词人对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深刻洞察。
2. 写作手法
借古讽今:上阕以“定场贺老今何在”发问,借唐代琵琶名家贺怀智的消逝,暗喻北宋雅乐传统的衰微。通过“新声改”与“旧声阑”的今昔对比,批判当时音乐流俗化现象,实则影射王安石变法对文化传统的冲击。用典:贺怀智象征盛唐雅乐之绝响,蔡文姬七岁辨弦则凸显传统技艺的精微传承,二者共同构成对“俗耳”的反讽。虚实结合:上阕“怨声坐使旧声阑”以虚笔写音乐流变之抽象困境,下阕“辊雷声”则以实写虚,以雷霆之音喻传统艺术的精神力度,形成听觉意象的虚实交织。夸张:“断弦试问谁能晓”以断弦之难辨反衬文姬天赋,夸张手法突显传统技艺的深邃。“怨声”与“旧声”、“俗耳”与“遗老”的二元对立,构成贯穿全篇的批判性张力 。
3. 分段赏析
上片,苏轼以怀古之情,抒发对现实的忧虑,对“俗耳”之辈的浅薄音乐审美进行了辛辣的嘲讽。他以“定场贺老今何在?”这一问句开篇,深切地怀念那些曾引领风尚、技艺高超的琵琶大师,如贺老,他们的精湛技艺与高雅曲目如今何在?接着,“几度新声改,怨声坐使旧声阑”,揭示了传统高雅音乐被不断改头换面,以至于“旧声”逐渐消逝,被所谓的“新声”所取代,而这些“新声”往往令人不满,成为“怨声”。苏轼用“今何在”、“几度”、“旧声阑”等词句,深刻描绘了传统音乐衰落的无奈与悲哀。他批判“俗耳”之辈只知追求繁复的演奏技巧,而忽视了音乐的内涵与深度,用“只知”、“不须”等词,尖锐地讽刺了这种音乐审美的低俗与无知。下片,苏轼笔锋一转,从批判转为赞美,以古论今,坚信优秀传统乐曲将永载史册。“断弦试问谁能晓,七岁文姬小”,他借蔡文姬幼时便能辨识断弦之音的典故,强调真正知音者的存在,即便年幼如文姬,也能领略音乐的真谛。“试教弹作辊雷声,应有开元遗老,泪纵横”,进一步指出,真正的知音不仅限于孩童,更有那些历经沧桑、深谙传统音乐的“开元遗老”。他们一听“辊雷”之声,便能触动心弦,热泪盈眶,这是对民族传世经典乐曲的深深敬仰与自豪。苏轼通过“试问”、“试教”等词,实际上是在强调,真正的音乐之美无需多言,高手一弹,知音自会心生共鸣,而“开元遗老”作为传统音乐的守护者,他们的感动与自豪,正是对优秀传统乐曲永恒价值的最好证明。
4. 作品点评
全词虽以琵琶为题,实则寓意深远。苏轼通过批判“俗耳”与“繁手”所推崇的“新声”,与肯定“贺老”、“文姬”及“开元遗老”所珍视的“旧声”,巧妙地对当时的变法进行了个人评判与反思。然而,他对于变法的一味反对,也反映出其思想的局限性。在历史的洪流中,变革与创新往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如何平衡传统与变革,则是每一个时代都需要面对的挑战。苏轼的批判与反思,虽有其深刻之处,但也提醒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亦需保持开放的心态,审慎地看待与接纳变革。
# 赵右史家有顾禧景繁《补注东坡长短句》真迹,按唐人词,旧本作“试教弹作忽雷声”。盖《乐府杂录》云:“康昆仑尝见女郎弹琵琶,发声如雷。而文宗内库有二琵琶,号大忽雷,小忽雷,郑中丞尝弹之。”今本作“辊雷声”,而傅干注亦以“辊雷”为证,考之传记无有。
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二
# 苏轼借古代音乐典故,表明自己的音乐观。
现代殷光熹《宋代文学论丛》
上一篇:宋·苏轼《瑞鹧鸪·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