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ruì
zhè
·
·
guān
cháo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shān
yǐng
xiǎo
hóng
nóng
shì
jiāng
nán
làng
ér
pāi
shǒu
cháo
shān
jiǎn
zuì
shēng
zhēng
chàng
làng
西
xīng
kǒu
fān
chū
luò
shān
tóu
wèi
nóng
sòng
cháo
zūn
qián
hái
chàng
shǐ
使
jūn
shī

译文

青山影里舞动着小红旗,我是江南踏浪弄潮的小伙子。拍手想笑我如山简酩酊醉,两岸观众齐唱浪婆词。西兴渡口赛舟的帆刚落,渔浦山头的太阳还没有偏移。我想送潮该唱哪一支曲?对酒还应高歌陈太守作的诗。

逐句剖析

"碧山影里小红旗":青山影里舞动着小红旗,

"侬是江南踏浪儿":我是江南踏浪弄潮的小伙子。

# 踏浪儿:参加水戏的选手。孟郊《送淡公诗》:“侬是清浪儿,每踢清浪游。”

"拍手欲嘲山简醉":拍手想笑我如山简酩酊醉,

# 山简:字季伦,晋时人,好酒,《晋书》记载当时的儿歌嘲他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李白《襄阳歌》

"齐声争唱浪婆词":两岸观众齐唱浪婆词。

# 浪婆:波浪之神。孟郊《铜斗歌》:“侬是踏浪儿,饮则拜浪婆。”

"西兴渡口帆初落":西兴渡口赛舟的帆刚落,

"渔浦山头日未欹":渔浦山头的太阳还没有偏移。

# 欹:倾斜。

"侬欲送潮歌底曲":我想送潮该唱哪一支曲?

# 歌底:唱什么歌曲。底,什么。

"尊前还唱使君诗":对酒还应高歌陈太守作的诗。

# 使君:指杭州太守陈襄。是日作者与陈襄同游。陈襄字述古,在当时也是有名的诗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瑞鹧鸪·观钱塘潮》为北宋大文豪苏轼所作的一首词。词之上阙,描绘了弄潮健儿于浩渺江面之上,万顷波涛间展现的自由不羁、灵动活泼之姿。下阙转而刻画钱塘江潮水退去之时,那些英勇的弄潮儿以吟唱“使君诗”作为对潮水退去的独特送别之歌,意境深远,别有一番韵味。整首词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流露出亲切而又耐人寻味的情感,苏轼之笔,精炼而含蓄,尽显文学大家之风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在宋神宗熙宁六年八月,苏轼担任杭州通判之时,恰逢八月十五日中秋佳节,他前往观潮,并即兴创作了五首描绘潮水的绝句,题写于安济亭之上,这五首诗后来被称为《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据王文诰在《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中的记载,苏轼在观潮之余,还挥毫泼墨,于安济亭上再作一首《瑞鹧鸪》词,以此词来抒发他对钱塘江潮的感慨与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风俗题材的诗。介绍了钱塘江观潮这一古老而壮观的自然景观,描绘了弄潮儿在万顷波涛中自由、活泼、英勇无畏的形象,以及他们诙谐活泼、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宋代杭州地区丰富的文化习俗和民间风情,营造了一种质朴自然、热烈欢快的氛围。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奇观的赞美,对弄潮儿英勇精神的钦佩,以及对杭州文化习俗的热爱和珍视。整首诗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才华。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词的上片通过“碧山影里小红旗”描绘出一幅生动的观潮背景图,以青山、红旗为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既展现了钱塘江潮的壮阔背景,又暗含了弄潮儿的英勇与活力。同时,“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两句,通过渡口落帆、山头红日的静态描写,既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也寄托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衬托:词中以“碧山”来衬托“小红旗”,以高大的自然之景来突出弄潮儿手中的红旗,进而象征他们的英勇与无畏。

3. 分段赏析

上片:在那钱塘江的万顷波涛之上,一群弄潮儿犹如江面的精灵,自由穿梭,活泼灵动。他们最初以“碧山影里小红旗”的形象出现在两岸观众的视线中,那远处的青山如同自然的背景板,映衬着江面上闪烁的鲜艳小红旗,宛如万绿丛中几点红,格外耀眼。这些小红旗不仅是他们的标志,更是他们勇气与技艺的象征。这些弄潮儿,他们是江南的踏浪健儿,拥有着在波涛中自由驰骋的骄傲与自豪。他们脚踏怒涛,手执红旗,劈波斩浪,如履平地,展现出了过人的水上功夫。他们的身影在江面上忽隐忽现,如同与波涛共舞,让人不禁为之惊叹。更有趣的是,这些健儿们不仅技艺高超,还充满了诙谐与活泼。他们拍手嘲笑晋朝名士山简的酩酊大醉,齐声争唱着拜浪婆的歌词,将欢乐与喜悦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们的笑声与歌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让整个江面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下片:随着时间的推移,钱塘江开始退潮,江面逐渐恢复了平静。此时,西兴渡口的帆影渐落,山头的红日也缓缓西沉,这些静态的景物与退潮的江面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在这宁静的时刻,弄潮儿们唱起了“使君诗”作为送潮曲,以此向这片孕育了他们勇气与梦想的江面告别。他们的歌声悠扬动听,充满了对这片江域的热爱与不舍。同时,这也标志着他们水上表演的结束,但那份英勇与欢乐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最后,词人提及了与己同游的知州陈襄,以此作为对这次观潮经历的回顾与总结。整首词以精炼、含蓄的笔触描绘出了钱塘江弄潮的壮观景象和弄潮儿们的英勇与欢乐,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份震撼与喜悦。

4. 作品点评

《瑞鹧鸪》不仅是一首描绘钱塘潮的词作,更是一首记录当时杭州文化习俗的风俗词。苏轼以代言体的形式,以弄潮儿的口吻展开叙写,使得这首词充满了亲切与生动。这种写作风格与唐代诗人刘禹锡深受民歌熏陶的《竹枝词》《浪淘沙》等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再次证明了苏轼在词创作中的广泛汲取与深厚积淀,正是他能够形成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玉津园》

下一篇:宋·苏轼《虞美人·琵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