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平苑囿杂耕桑":太平时期的园林中夹杂着农耕桑蚕之事,
# 承平:谓治平相承也。
"六圣勤民计虑长":六位圣君为百姓操劳谋划深远。
# 计虑长:谋略较之长远也。,六圣:指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
"碧水东流还旧派":碧水向东流淌回归旧日水道,
# 碧水东流还旧派:玉津分蔡河上流,复合于下。
"紫坛南峙表连冈":紫色祭坛在南面矗立,标示着连绵的山冈。
# 紫坛:紫微宫禁的坛。
"不逢迟日莺花乱":没遇上春日迟迟黄莺飞舞繁花烂漫的景象,
# 莺花乱:春日景物生繁,而莺花狂乱。
"空想疏林雪月光":徒然想象稀疏林间雪月交辉的景致。
# 雪月光:言月光皎洁如雪。
"千亩何时躬帝藉":千亩籍田何时能亲见帝王亲耕,
# 藉:借,借民力以为之。
"斜阳寂历锁云庄":夕阳下寂静冷落的云庄被暮色笼罩。
# 锁云庄:云庄,即今言山庄。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唱和诗。描绘了园内耕桑交织、碧水东流、紫坛南峙等景,体现了六圣勤政与诗人的感慨,营造出自然人文交融的深远意境,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期盼及对盛世和谐的向往。
2. 分段赏析
开篇“承平苑囿杂耕桑,六圣勤民计虑长”,生动描绘出园林中耕桑交织的景象,这不仅展现出百姓勤劳质朴的劳作态度,更营造出一种园内园外和谐共生、安居乐业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太平盛世的温馨与祥和。“六圣勤民计虑长”,诗人巧妙提及六位圣贤,借他们的智慧与功绩,暗示园林所承载的深厚治理之道,流露出对社会长治久安的关切。诗中的“碧水东流还旧派,紫坛南峙表连冈”,将园林景色的壮丽恢弘展现得淋漓尽致。碧水悠悠东流,仿佛时光的长河,旧派归还,蕴含着历史的沉淀;紫坛巍峨南峙于连峰之上,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巧妙融合了自然之美与历史文化底蕴。“不逢迟日莺花乱,空想疏林雪月光”,诗人通过对比园林内外景色,抒发了对园林美景的向往。未遇春日莺花烂漫之景,只能幻想疏林下清冷的雪月光,这一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增添了诗歌的韵味,又暗示了岁月的悄然流逝与人事的无常变迁。“千亩何时躬帝藉,斜阳寂历锁云庄”,诗人满怀期待,希望这座美丽的园林能成为帝王亲近自然、体察民生的避世之所,在夕阳余晖的笼罩下,静静享受那份宁静与祥和,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安定繁荣的愿景。
上一篇:宋·苏轼《初发嘉州》
下一篇:宋·苏轼《瑞鹧鸪·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