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qīng
liáng
zhǎng
lǎo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dài
běi
chū
chén
jiāng
nán
lái
jiàn
yún
rén
wèn
chán
qián
sān
shī
kōng
liú
zhàng
liù
shēn
lǎo
shān
lín
mèng
xiǎng
zhōng
gèng
qīng
xīn
huì
huáng
máo
zhàng
wèi
yòng
shēn
cáng
bái
dié
jīn

译文

刚从代北地区辞别那能淹没马匹的尘土,来到江南地区,拜见如卧于云间般闲适的僧人。询问禅理,却与长老所说的前三句关键话语不相契合,即便布施佛像,也只是空自留下一丈六尺高的佛像躯体。年纪渐老,归隐山林不过是徒然的梦想,雨后钟声、鼓声显得更加清越新鲜。终究要洗去这黄茅瘴气,还不必深藏起白色的㲲巾。

逐句剖析

"代北初辞没马尘":刚从代北地区辞别那能淹没马匹的尘土,

"江南来见卧云人":来到江南地区,拜见如卧于云间般闲适的僧人。

"问禅不契前三语":询问禅理,却与长老所说的前三句关键话语不相契合,

"施佛空留丈六身":即便布施佛像,也只是空自留下一丈六尺高的佛像躯体。

"老去山林徒梦想":年纪渐老,归隐山林不过是徒然的梦想,

"雨余钟鼓更清新":雨后钟声、鼓声显得更加清越新鲜。

"会须一洗黄茅瘴":终究要洗去这黄茅瘴气,

"未用深藏白㲲巾":还不必深藏起白色的㲲巾。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清凉寺和长老》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展现诗人自北方贬谪南迁、辞别尘俗纷扰的行程转折;随后抵达江南后拜见清凉寺长老,开启与长老的交流。颔联记录与长老探讨禅理的过程;而颈联、尾联则寄托了经过交流后,内心渐趋超脱尘俗的禅悟。作为法眼宗祖庭清凉寺的文化见证,全诗融合了苏轼晚年对佛理的参悟,以及对自身人生际遇的深沉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苏轼贬英州知州赴任途中,因继室王闰之生前信佛,临终嘱托将阿弥陀佛像供于金陵清凉寺,便令三子苏迨、苏过、苏迈执行遗愿。当时清凉寺作为法眼宗祖庭,经南唐至宋初百余年发展,与苏轼同时代禅师“解铃还须系铃人”禅宗公案形成文化互文。苏轼与住持和长老论禅受启发,写下此赠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禅悟诗。此诗展现诗人自北方贬谪南迁、辞别尘俗纷扰的行程转折,记录了与长老探讨禅理的过程,寄托了经过交流后,内心渐趋超脱尘俗的禅悟。全诗融合了苏轼晚年对佛理的参悟,以及对自身人生际遇的深沉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问禅不契前三语,施佛空留丈六身”运用佛家典故,“前三语”是禅家初次问禅的关键话语,“丈六身”指佛像。“问禅不契”直接展现出自己与长老在禅理交流中的不契合,似有禅理交锋之感;“施佛空留”则暗含对佛寺供养仪式的反思,佛像虽在,却让人觉得仪式之外还有更深的意味。​正衬:“老去山林徒梦想,雨余钟鼓更清新”此句构成时空映衬,“老去”带着时光流逝的感慨,“徒梦想”写出对山林生活向往却难实现的心境;“雨余钟鼓”以雨后清亮的钟鼓声这一物象写禅悟,“清新”不仅是钟鼓的音色,更似禅意带来的通透感,景中藏着对禅的微妙体会。​

3. 分段赏析

“代北初辞没马尘,江南来见卧云人”首联是写诗人的人生行迹转折。“代北”指北方,“初辞没马尘”点明作者刚结束北方的仕途生涯,“没马尘”还带着仕途奔波的痕迹;“江南来见”直接对应造访清凉寺长老的行迹,“卧云人”则以清雅的意象写出长老的形象。这两句清晰展现了从北方仕途到江南访僧的人生转向。​“问禅不契前三语,施佛空留丈六身”颔联是写与长老的交流及对佛寺的感触。“前三语”是禅家初次问禅的关键话语,“问禅不契”直接展现出自己与长老在禅理交流中的不契合,似有禅理交锋之感;“丈六身”指佛像,“施佛空留”则暗含对佛寺供养仪式的反思,佛像虽在,却让人觉得仪式之外还有更深的意味。​“老去山林徒梦想,雨余钟鼓更清新”颈联是写心境与禅意的体会。“老去”带着时光流逝的感慨,“徒梦想”写出对山林生活向往却难实现的心境;“雨馀钟鼓”以雨后清亮的钟鼓声这一物象写禅悟,“清新”不仅是钟鼓的音色,更似禅意带来的通透感,景中藏着对禅的微妙体会。​“会须一洗黄茅瘴,未用深藏白㲲巾”尾联是抒发人生期许与态度。“黄茅瘴”既指岭南湿热的风土,又暗喻人生中的困境,“会须一洗”表达出摆脱困境的强烈愿望;“白㲲巾”是隐士的象征,“未用深藏”则显露出虽向往安宁却不愿完全归隐的态度,透着对人生困境的积极面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雨余钟鼓”句“得禅家空寂之趣”。

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生日,王郎以诗见庆,次其韵,并寄茶二十一片》

下一篇:宋·苏轼《宝墨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