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吹月入栏干":天空中吹来的风,将明月的光辉送入栏杆之内,
# 天风:风。风行天空,故称。
"乌鹊无声夜向阑":乌鸦喜鹊不再鸣叫,夜将尽,黎明将至。
"织女明星来枕上":织女明星竟然来到了我的枕上,
"乃知身不在人间":这时我才知道自己仿佛已经不在人间,而是身处仙境之中。
# 乃:一作“了”。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写作手法
烘托“天风吹月入栏干,乌鹊无声夜向兰”,通过描写天风吹月、乌鹊无声以及夜中的兰草,烘托出夜晚宁静、清幽的氛围。渲染:“天风吹月入栏干,乌鹊无声夜向兰”,通过描写天风吹月、乌鹊无声以及夜中的兰草,为后文织女明星的出现做了铺垫,渲染出一种空灵的气氛,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在诗人所营造的情境之中。虚实结合:前两句“天风吹月入栏干,乌鹊无声夜向兰”描写的是现实中夜晚的景象,属于实写;而后两句“织女明星来枕上,乃知身不在人间”则是诗人的想象,属于虚写。虚实结合,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层次更加分明。
2. 分段赏析
首句“天风吹月入栏干”,以宏大开阔之景开篇。“天风”一词,营造出一种来自天际、超凡脱俗的氛围,仿佛有一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推动着月亮缓缓移动,使其映入栏杆之中。“吹”字赋予了风以动态,使整个画面鲜活起来,充满动感。此句从视觉角度,勾勒出一幅静谧而空灵的月夜图,为全诗奠定了清幽的基调。次句“乌鹊无声子夜阑”,从听觉角度进一步渲染氛围。在万籁俱寂的子夜时分,本应偶尔啼叫的乌鹊此刻也悄无声息,整个世界仿佛陷入了沉睡。“无声”与“子夜阑”相互映衬,突出了夜的深沉与寂静,与首句的视觉描写相呼应,视听结合,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此时环境的清幽与宁静,仿佛置身其中。第三句“织女明星来枕上”,诗意陡然一转,从现实的清幽夜景,转入奇幻的想象世界。诗人在如此静谧的夜晚,恍惚间觉得织女星仿佛来到了自己的枕上。这一奇特的想象,打破了现实与神话的界限,赋予诗歌浪漫奇幻的色彩。织女星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美好与神秘,它的出现,让诗歌充满了梦幻感,也暗示着诗人内心对超凡境界的向往。末句“了知身不在人间”,是对前一句想象的进一步升华。因为织女星的降临,诗人真切地感觉到自己似乎已经脱离了尘世,进入了一个空灵、超凡的仙境。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在精神上的超脱,通过对自身所处状态的感悟,传达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超越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使整首诗的意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空间。
上一篇:宋·苏轼《鱼蛮子》
下一篇:宋·苏轼《读孟郊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