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水为田":江淮之地,水就是田地,
"舟楫为室居":舟楫就是房屋。
"鱼虾以为粮":鱼虾便是粮食,
"不耕自有余":不用耕作也能有些余粮。
"异哉鱼蛮子":渔民本不是少数民族,
"本非左衽徒":他们的生活方式真奇特啊。
# 左衽徒:指少数民族。因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是向左掩的,与汉族相反。
"连排入江住":渔夫们都住在江中,
"竹瓦三尺庐":浮水的木排上剖竹为瓦,做成了低矮的小屋。
"于焉长子孙":他们便在这里抚育后代,
"戚施且侏儒":可子女因此发育不良,多是驼背或侏儒。
# 戚施:俳优。
"擘水取鲂鲤":渔夫捕鱼技巧高超,劈开水面就能捕到大鱼,
# 鲂:一种鱼,也叫三角鳊。
"易如拾诸途":就好像在路上捡起东西一样。
"破釜不著盐":船上破锅煮饭,没有盐,
"雪鳞芼青蔬":只是把鲜鱼和青菜煮到一起充饥。
# 芼:芼羹,以菜杂鱼肉之羹。
"一饱便甘寝":吃饱了便睡觉,
"何异獭与狙":这和水獭、猕猴的生活有什么分别呢?
# 狙:猕猴。,獭:水獭,生活在水边,捕鱼为食。
"人间行路难":其实这是如今谋生艰难,
"踏地出赋租":赋税苛重,就连立足之地也要纳税。
"不如鱼蛮子":还是渔夫好啊,
"驾浪浮空虚":脚下是江水浪涛,没有丝毫土地。
"空虚未可知":不过没有土地也不保险,
"会当算舟车":不知何时车船也要缴税了。
"蛮子叩头泣":渔民见到我便哀求,
"勿语桑大夫":不要将他们的行踪告诉那些善于征敛的官员。
# 桑大夫:指桑弘羊,西汉武帝时的治粟都尉,领大司农,推行盐、铁、酒类由国家专营。此处暗喻执行新政的官吏。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鱼蛮子》是一首古体诗,属于反映社会现实题材。其主题围绕江淮地区逃避封建地租剥削、以渔为生的百姓。诗中介绍了“鱼蛮子”在江上的独特生存状态,描绘出他们住低狭竹屋、食无盐羹汤,子女因生活环境不良身形佝偻的悲惨境遇。通过这些,体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不堪,表达了苏轼对他们深切的同情,借“鱼蛮子”的遭遇,愤怒抨击封建官吏借新法巧取豪夺的恶行,控诉封建地租剥削的残酷。
2. 写作手法
白描:诗中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鱼蛮子”的生活画面,如“连排入江住,竹瓦三尺庐”,短短数字,就将“鱼蛮子”沿江而居,居住在简陋竹屋的场景生动呈现,没有过多渲染修饰。对比:“人间行路难,踏地出赋租。不如鱼蛮子,驾浪浮空虚”,把陆地上百姓面临行路艰难、赋税繁重的生活,与“鱼蛮子”看似自在的水上生活相对比,突出“鱼蛮子”生活虽艰苦但相对自由的状态,也反映出社会现实中不同阶层的生活差异。细节描写:“破釜不著盐,雪鳞芼青蔬”通过描写“鱼蛮子”煮鱼没有盐,只能用青菜搭配的饮食细节,展现他们生活的贫困与简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其艰难处境。
3. 分段赏析
开篇“江淮水为田,舟楫为室居。鱼虾以为粮,不耕自有余”,生动勾勒出“鱼蛮子”独特的生活场景,以水为田、舟楫为家、鱼虾为食,看似自在无忧。但紧接着“异哉鱼蛮子,本非左衽徒。连排入江住,竹瓦三尺庐。于焉长子孙,戚施且侏儒”,诗人笔锋一转,点出这些人本非异族人,却因生活所迫,只能在江上以连排为居,狭小竹屋仅三尺高,长期于此生活,子孙后代都因环境影响身形畸形,尽显生活的艰难困苦。“擘水取鲂鲤,易如拾诸途。破釜不著盐,雪鳞芼青蔬”细致描绘捕鱼之易与饮食之简,捕得鱼虾却无盐烹饪,只能以青蔬相伴,生活清苦可见一斑。“一饱便甘寝,何异獭与狙”则以形象比喻,写出他们生活的困窘可怜,吃饱便睡,如同獭与狙般只求生存。而“人间行路难,踏地出赋租。不如鱼蛮子,驾浪浮空虚”,将“鱼蛮子”与陆地上受赋税压迫的百姓对比,点明其虽生活艰苦,却能免受赋税之苦,巧妙控诉封建地租剥削的残酷。尾句“空虚未可知,会当算舟车。蛮子叩头泣,勿语桑大夫”,以“鱼蛮子”惶恐之态,进一步强化封建剥削无处不在的沉重感,整首诗通过典型细节,真切、生动地刻画了“鱼蛮子”悲惨的生活境遇,发人深省。
上一篇:宋·苏轼《龟山辩才师》
下一篇:宋·苏轼《绝句三首(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