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èng
chū
yǐng
zhì
huái
yìng
lìng

朝代:唐作者:虞世南浏览量:1
liáng
chén
shè
jiě
lǎn
huái
xún
hán
liú
fàn
shǒu
shuāng
chuī
xiǎng
āi
yín
qián
lín
yuè
shuǐ
niǎo
làng
qián
chén
hán
gōu
fēi
yuǎn
chàng
wàng
yuè
chén
jīn

译文

在这美好的清晨,为能够顺利渡河而感到欣喜,解开系船的缆绳,进入了淮河的岸边区域。在寒冷的水流里,船头缓缓向前行进,寒霜在风中吹拂,仿佛发出了哀伤的声响。隐藏在水中的鱼儿,在波浪里欢快地跳跃,水鸟在汹涌的浪涛前时隐时现,上下沉浮。邗沟距离此处已经不算远了,我惆怅地眺望远方,希望这样的景色能让帝王的心情愉悦。

逐句剖析

"良晨喜利涉":在这美好的清晨,为能够顺利渡河而感到欣喜,

"解缆入淮浔":解开系船的缆绳,进入了淮河的岸边区域。

"寒流泛鹢首":在寒冷的水流里,船头缓缓向前行进,

"霜吹响哀吟":寒霜在风中吹拂,仿佛发出了哀伤的声响。

"潜鳞波里跃":隐藏在水中的鱼儿,在波浪里欢快地跳跃,

"水鸟浪前沉":水鸟在汹涌的浪涛前时隐时现,上下沉浮。

"邗沟非复远":邗沟距离此处已经不算远了,

"怅望悦宸襟":我惆怅地眺望远方,希望这样的景色能让帝王的心情愉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奉和出颍至淮应令》是初唐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勾勒出隋炀帝巡幸江都途中经过淮河的景致。首联“良晨喜利涉,解缆入淮浔”直接点明行舟的情景;中间两联则借助“寒流泛鹢首”“潜鳞波里跃”等严整的对仗,铺展出水寒霜降中淮河一带的生态图景。尾联“邗沟非复远,怅望悦神襟”既暗合地理方位的转变,又寄寓着对仁政教化的向往。此诗见于《初学记》《诗纪》等文献,其平仄协调、颔联与颈联对仗精巧的格律特点,鲜明体现了初唐律诗在定型阶段所具有的过渡性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初四大书家”之一,诗人

虞世南(558~638),唐代书法家、诗人。字伯施,谥文懿,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人。虞世南的一生经历陈、隋、唐三代的变革,其间征乱不断。虞世南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早期的诗歌呈现出婉缛、绮丽、藻饰的特点。入唐后,其作品的描写重点由场面转到景物,诗歌风格由婉缛变为清新。代表作品有《春夜》《咏舞》《蝉》等。传世书法作品有碑刻《孔子庙堂碑》《破邪论序》,还有传为他的行草墨迹《汝南公主墓志铭》。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巡幸江都之时,正值隋唐政权交替的特殊时期。据《初学记》载,大业年间炀帝曾多次沿通济渠南下巡视,随行的文臣往往会创作应制诗以颂扬圣德。诗中出现的“邗沟”,指的是连接淮河与长江的古运河段,这一地理名称恰好印证了帝王巡游的路线。当时虞世南担任隋朝秘书郎,他所写的这首奉和之作,既要符合宫廷文学的规范,又隐晦地包含着对当时新兴政治格局的观察与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应制诗。诗中营造了从颍水到淮水行程中的氛围,体现了应制的主题,展现了沿途水景,表达了对帝王的恭谨。

2. 写作手法

对比:“潜鳞波里跃,水鸟浪前沉”,“潜鳞”指潜伏在水中的鱼,“水鸟”是在水面飞翔的鸟类,二者都是水中的生物,但它们的动态形成鲜明对比。鱼在波里“跃”,展现出活泼、灵动、向上的动态,充满生机与活力;而水鸟在浪前“沉”,呈现出下沉、消沉、向下的动态,显得压抑和低落。从情感和营造的氛围角度来看,鱼的跳跃给人以欢快、积极之感,仿佛在享受着水中的自由和生活的乐趣;水鸟的沉没则传递出一种消极、落寞的情绪,营造出一种略带哀伤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首联:“良晨喜利涉,解缆入淮浔”,点明出行的时间是美好的清晨,心情愉悦地乘船出发,解开缆绳进入淮水之滨,简洁交代行程的开始,奠定了轻松的基调。颔联:“寒流泛鹢首,霜吹响哀吟”,描绘行船时的情景,寒流过处,船头绘有鹢鸟的船只前行,霜风吹来仿佛发出哀吟,通过对寒流、霜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略带萧瑟的氛围,体现出应制诗庄重的风格。颈联:“潜鳞波里跃,水鸟浪前沉”,诗人将目光投向河中,描写鱼在波里跳跃、水鸟在浪前沉浮的场景,展现出河流中的生机,使画面更加生动,增添了自然的情趣。尾联:“邗沟非复远,怅望悦宸襟”,提到邗沟距离已不远,诗人怀着期待的心情,希望此番行程的景象能让帝王心情愉悦,回扣应制的主题,表达出对帝王的恭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虞世南《怨歌行》

下一篇:唐·虞世南《相和歌辞·中妇织流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