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ǐn
nóng
èr

朝代:唐作者:李绅浏览量:1
chú
dāng
hàn
xià
shuí
zhī
pán
zhōng
cān
jiē
xīn

译文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逐句剖析

"锄禾日当午":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

#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汗滴禾下土":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谁知盘中餐":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

#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粒粒皆辛苦":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悯农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李绅创作的诗作。诗中生动刻画了正午时分,骄阳似火,农民却仍在田间辛苦耕耘的场景。诗人以凝练笔触,勾勒出农民一年到头都在艰辛劳作的生活图景,展现出农耕的不易与农民的劳苦。结尾“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两句,如振聋发聩的警世箴言,饱含着对农民深切的关怀与同情,深刻揭示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引发人们对劳动人民的尊重与对珍惜粮食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徙家润州无锡(今属江苏)。乌程令李晤之子,元和元年登进士第,曾因触怒权贵下狱。武宗时,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为淮南节度使。卒谥文肃。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颇密,并共同倡导写作新乐府。其与李德裕、元稹同在禁署,时称“三俊”。晚年自编诗集《追昔游诗》叙述其平生游历,抒怀旧之情,发兴衰之感,颇有兴味。代表作品《悯农》二首,写农民生计之艰难,传诵不衰。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唐代范摅所著《云溪友议》以及《旧唐书·吕渭传》等古籍考证,学界普遍认为李绅这组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悯农二首(其二)》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悯农二首·其二》是一首五言绝句。描绘了烈日正午,农民躬身田间挥汗劳作的真实场景,生动展现出农耕百姓终年劳苦的生活图景。结尾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浅白却蕴含深刻哲理的话语,饱含着诗人对底层农民的深切悲悯与真挚同情。诗作整体风格沉郁凝练,语言不加雕琢却直击人心,平仄相协、朗朗上口。诗人巧妙截取田间劳作这一典型生活片段,以广为人知的粮食生产事实为切入点,深刻揭示出封建社会中劳作者艰辛付出与微薄回报之间的尖锐矛盾,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和社会价值。

2. 分段赏析

诗中以极具画面感的笔触,呈现出烈日高悬的正午时分,农民于田间挥汗耕作的辛劳场景。开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生动勾勒出正午骄阳似火,农民却仍在田间躬身劳作的画面。那一串串滚落的汗珠,直直坠落在发烫的泥土之上,短短十字,便将农民不惧烈日、不畏艰辛,常年在田间辛勤耕耘的生活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两句,并非苍白的说教,也非矫揉造作的感慨。这看似通俗如箴言般的话语,不仅凭借深刻的道理发人深省,更在这一声沉重的喟叹中,凝结着诗人对农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与无限愤懑。李绅在创作此诗时,摒弃了空洞的叙述与说教,而是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将农民劳作的艰辛与粮食的来之不易进行强烈对比。正是这种生动的表现手法,让诗歌所传达的道理极易被读者理解与接受,从而引发广泛的情感共鸣。

3. 作品点评

诗作整体风格沉郁凝练,语言不加雕琢却直击人心,平仄相协、朗朗上口。诗人巧妙截取田间劳作这一典型生活片段,以广为人知的粮食生产事实为切入点,深刻揭示出封建社会中劳作者艰辛付出与微薄回报之间的尖锐矛盾,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和社会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苦于无意;有意矣,又苦于无辞。如“锄禾日当午”云云,诗之所以难得也。

清吴乔《围炉诗话》

# 至情处莫非天理。暴弃天物者不怕霹雳,却当感动斯语。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此种诗纯以意胜,不在言语之工,《豳》之变风也。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绅《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

下一篇:唐·李绅《长门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