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
lóu
shī
èr
shí
shǒu
sān
·
·
wàng
hǎi
tíng

朝代:唐作者:李绅浏览量:1
yíng
quē
tiān
jiǒng
bèi
sōng
shāo
jiàn
jìng
zuò
kàn
xiá
mǎn
hǎi
tāo
shēng
chù
biàn
yún
lán
míng
miè
jiāng
fān
xiǎo
yān
shù
cāng
máng
xiāo
suǒ
gǎn
xīn
shì
mèng
jiǔ
tiān
yīng
gòng
cǎo

译文

日月交替运行,天涯显得那样辽远,鹤背和松梢轻轻拂过栏杆,仿佛离栏杆十分低矮。​坐在亭中角落,看如镜的湖面像装满东西的匣子一般,在海涛涌起的地方,能分辨出云与浪齐平的景象。​傍晚的山岚忽明忽暗,江中的帆船显得格外小巧,烟雾中的树木一片苍茫,游子的思绪也为之迷茫。​那些让人心生凄凉的感触都如同梦境,九天之上应该也和这里一样,青草长得茂盛。

逐句剖析

"乌盈兔缺天涯迥":日月交替运行,天涯显得那样辽远,

"鹤背松梢拂槛低":鹤背和松梢轻轻拂过栏杆,仿佛离栏杆十分低矮。​

"湖镜坐隅看匣满":坐在亭中角落,看如镜的湖面像装满东西的匣子一般,

"海涛生处辨云齐":在海涛涌起的地方,能分辨出云与浪齐平的景象。

"夕岚明灭江帆小":​傍晚的山岚忽明忽暗,江中的帆船显得格外小巧,

"烟树苍茫客思迷":烟雾中的树木一片苍茫,游子的思绪也为之迷茫。​

"萧索感心俱是梦":那些让人心生凄凉的感触都如同梦境,

"九天应共草萋萋":九天之上应该也和这里一样,青草长得茂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新楼诗二十首·望海亭》是唐代李绅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诗人李绅登临卧龙山最高处望海亭时所作。首联交代了登楼游赏这一事情。中间两联则刻画登楼远眺的景致:眼前是漫天飞舞的落花,雨幕里是一望无际的野水,由此又想到念旧的春燕和与人相安无事的沙鸥。尾联由眼前之景生发情感,表达出超脱的情怀:富贵荣华就像驷马黄金般终会成尘土,倒不如珍惜现在,畅饮一番。全诗在描绘开阔清新的自然景色时,也透露出诗人看淡名利、享受闲适生活的人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徙家润州无锡(今属江苏)。乌程令李晤之子,元和元年登进士第,曾因触怒权贵下狱。武宗时,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为淮南节度使。卒谥文肃。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颇密,并共同倡导写作新乐府。其与李德裕、元稹同在禁署,时称“三俊”。晚年自编诗集《追昔游诗》叙述其平生游历,抒怀旧之情,发兴衰之感,颇有兴味。代表作品《悯农》二首,写农民生计之艰难,传诵不衰。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当时他在元和年间担任校书郎,期间多次到江南游历。越州(今浙江绍兴)卧龙山顶的望海亭是越中最高处,在这里能看到东海潮汐和曹娥江流域的景色。李绅登临此亭,被眼前的景致触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诗。描绘了卧龙山顶望海亭周边的自然景象,如日月运行、湖海风光、夕岚江帆等,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感触,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之情。

2. 写作手法

起兴:“乌盈兔缺天涯迥”中“乌盈兔缺”本是对日月交替这一天象的描写,诗人以这一自然现象起兴,引出对天涯辽远等景象的描绘,同时“乌盈兔缺”暗喻时光流转,为全诗奠定了由自然景象引发感慨的基调。​虚实结合:颔联“湖镜坐隅看匣满,海涛生处辨云齐”,“湖镜坐隅看匣满”中,如镜的湖面是眼前实景,“匣满”是诗人由湖面景象产生的联想,属于虚写;“海涛生处辨云齐”里,海涛涌起是实景,云与浪齐平的景象中既有实景的观察,也有对海天相接景象的想象,含虚写成分。两句实景与虚景结合,展现出湖海景象的丰富层次。

3. 分段赏析

首联“乌盈兔缺天涯迥,鹤背松梢拂槛低”,以“乌盈兔缺”象征日月交替运行,“天涯迥”描绘出天地的辽远;“鹤背松梢拂槛低”中,鹤背和松梢轻轻拂过栏杆,营造出一种高峻又亲近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望海亭的独特位置和景致。颔联“湖镜坐隅看匣满,海涛生处辨云齐”,写坐在亭中角落看如镜的湖面,似匣满之物,在海涛涌起处分辨云与浪齐平之景,“湖镜”“匣满”“海涛”“云齐”展现出湖海的壮阔与奇妙。颈联“夕岚明灭江帆小,烟树苍茫客思迷”,傍晚山岚忽明忽暗,江中的帆船显得渺小,烟雾中的树木一片苍茫,引发游子的迷茫思绪,“夕岚”“江帆小”“烟树苍茫”“客思迷”将自然景致与人物情感相融合,让全诗的情感更加深沉。尾联“萧索感心俱是梦,九天应共草萋萋”,抒发了内心萧索的感触,觉得一切都如梦境,想象九天之上也和人间一样草长得茂盛,“萧索感心”“俱是梦”“草萋萋”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联想表达出来,为全诗增添了一丝虚幻与悠远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绅《却入泗口》

下一篇:唐·李绅《泛五湖(效谢惠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