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ǎo
yáng
jiāng

朝代:唐作者:李绅浏览量:1
chōng
hǎi
làng
fān
yín
jiāng
zhuǎn
qiū
zǒu
xuě
shān
qīng
zhàng
jiǒng
kāi
dūn
shù
liú
qián
yuè
lóng
guān
fēn
chǔ
xīng
chén
nèi
shuǐ
cāng
míng
zhòu
jiān
fén
què
shù
chuán
zhàn
shǐ
使
zhī
fēng
jiào
bèi
mán

译文

朝阳照在江浪上,翻滚的浪花像银色的屋子,江流转折处秋波激荡,似雪山在江面奔涌前行。青翠的山峦豁然展开,其中是如猛虎蹲踞的戍所,碧绿的江水深处,藏着如蛟龙跃动的关卡。这片土地自古分隔吴楚,分野尽在浩瀚星空之下,江流直逼苍茫大海,气势贯通天地寰宇之间。若能焚毁所有战船消弭兵戈,愿将文明教化广布南疆边远之地。

逐句剖析

"日冲海浪翻银屋":朝阳照在江浪上,翻滚的浪花像银色的屋子,

"江转秋波走雪山":江流转折处秋波激荡,似雪山在江面奔涌前行。

"青嶂迥开蹲虎戍":青翠的山峦豁然展开,其中是如猛虎蹲踞的戍所,

"碧流潜伏跃龙关":碧绿的江水深处,藏着如蛟龙跃动的关卡。

"地分吴楚星辰内":这片土地自古分隔吴楚,分野尽在浩瀚星空之下,

"水迫沧溟宇宙间":江流直逼苍茫大海,气势贯通天地寰宇之间。

"焚却戍船无战伐":若能焚毁所有战船消弭兵戈,

"使知风教被乌蛮":愿将文明教化广布南疆边远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早渡扬子江》是中唐诗人李绅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收录于《全唐诗》第四八三卷。诗的首联绘晨光中江浪翻涌如“银屋”、江流曲折似“雪山”的壮阔早景;颔联写两岸青山间“蹲虎戍”“跃龙关”的险要地势;颈联从宏大视角写江分吴楚、水接沧海的地理格局,拓开意境。尾联由景生情,体现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与对文化传播的期待。这首诗既展现了扬子江的自然风貌,又暗含对时局的观察,体现出作者将宦游经历融入诗歌创作的文学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徙家润州无锡(今属江苏)。乌程令李晤之子,元和元年登进士第,曾因触怒权贵下狱。武宗时,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为淮南节度使。卒谥文肃。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颇密,并共同倡导写作新乐府。其与李德裕、元稹同在禁署,时称“三俊”。晚年自编诗集《追昔游诗》叙述其平生游历,抒怀旧之情,发兴衰之感,颇有兴味。代表作品《悯农》二首,写农民生计之艰难,传诵不衰。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宝历元年(825年),王璠任浙西观察使,而李绅在此期间先后担任浙东观察使、河南尹等职。两人同为地方长官的任职经历,构成了该诗的创作背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怀诗。此诗描绘了早渡扬子江时所见的壮阔江景、险要地势及宏大地理格局,借江浪、山峦、关隘等意象,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

2. 分段赏析

首联“日冲海浪翻银屋,江转秋波走雪山”,这两句紧扣“早渡”与“江景”,描绘清晨渡江时的壮阔画面。“日冲海浪”点明晨光初照、江浪汹涌的景象,阳光与浪涛相接,浪花翻滚如“银屋”般洁白璀璨;“江转秋波”则写江流曲折,秋日的水波奔腾不息,像连绵的“雪山”在眼前移动。诗人以“银屋”喻浪涛的洁白与堆叠之态,以“雪山”喻江流的连绵与动感,既写出江水的声势浩大,又暗含秋日江水的清冽与湍急。颔联“青嶂迥开蹲虎戍,碧流潜伏跃龙关”,由自然景象转向江边的地理与军事景观。“青嶂迥开”写两岸青翠的山峦豁然展开,“蹲虎戍”以“蹲虎”比喻江边驻守的戍所,凸显其地势险要、守卫威严;“碧流潜伏”呼应江水的深邃,“跃龙关”则以“跃龙”形容关卡的险峻,仿佛潜藏于江流中的蛟龙,守护着水道。这两句既写出扬子江作为南北交通与军事要地的险要形势,也暗示了此地防御的稳固,字里行间隐含着对边疆安宁的关注,体现了诗人对家国安全的朴素关切。颈联“地分吴楚星辰内,水迫沧溟宇宙间”,“地分吴楚”点出扬子江作为吴、楚两地天然分界的地理意义,“星辰内”则将视野提升至天地之间,暗示其流域在广阔天地中的绵延;“水迫沧溟”写江水流向大海的趋势,“宇宙间”进一步将江水纳入天地宇宙的框架,凸显其奔腾不息的自然伟力。这两句突破了眼前实景的局限,以“星辰”“宇宙”拓宽意境,既强调了扬子江分隔地域、连接江海的地理作用,也暗含对自然造化的赞叹,展现了诗人观物时的开阔胸襟。尾联“焚却戍船无战伐,使知风教被乌蛮”,由写景转入抒情,抒发对和平与教化的期盼。“焚却戍船无战伐”以想象的场景表达对和平的向往,若能销毁战船,便不会再有战争;“使知风教被乌蛮”则寄寓了对文化传播的期待,希望中原的教化能影响到南方少数民族(“乌蛮”),让其感受到文明的熏陶。这两句虽带有理想色彩,却贴合盛唐时期“偃武修文”的社会思潮,既体现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朴素愿望,也隐含着对中原文化影响力的自信,使全诗在写景之外多了一层现实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绅《奉酬乐天立秋夕有怀见寄》

下一篇:唐·李绅《寿阳罢郡日有诗十首与追怀…物·肥河维舟阻冻祗待敕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