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平水土穷沧海":大禹削平水土,治理范围直达沧海,
"畚锸东南尽会稽":他手持畚锸治水,东南之地直至会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山拥翠屏朝玉帛":群山如同翠绿的屏风,拱卫着大禹庙,仿佛在朝拜进献玉帛,
"穴通金阙架云霓":洞穴连通着天上的宫阙,云霓在其间架起桥梁。
"秘文镂石藏青壁":神秘的文字镂刻在石头上,藏在青色的墙壁之中,
"宝检封云化紫泥":珍贵的典籍封存在云霞里,化作紫色的泥土。
"清庙万年长血食":大禹的清庙万年之中长久享受祭祀,
"始知明德与天齐":这才知道他的圣明美德与天一样高远。
中唐诗人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徙家润州无锡(今属江苏)。乌程令李晤之子,元和元年登进士第,曾因触怒权贵下狱。武宗时,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为淮南节度使。卒谥文肃。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颇密,并共同倡导写作新乐府。其与李德裕、元稹同在禁署,时称“三俊”。晚年自编诗集《追昔游诗》叙述其平生游历,抒怀旧之情,发兴衰之感,颇有兴味。代表作品《悯农》二首,写农民生计之艰难,传诵不衰。
1. 分段赏析
“削平水土穷沧海,畚锸东南尽会稽”直接叙述大禹治水的伟大事迹,展现出大禹的雄才大略。“削平水土”简洁明了地概括了他治理洪水的功绩,“穷沧海”则突出了治理范围之广,给人一种宏大壮阔的感觉。“畚锸东南尽会稽”具体描述了他手持工具治水,足迹遍布东南直至会稽的艰辛历程,体现了大禹不辞辛劳、一心为民的精神,为全诗奠定了崇敬与赞美的基调。“山拥翠屏朝玉帛,穴通金阙架云霓”描绘了大禹庙周边的神奇景象,增添了神秘色彩。“山拥翠屏”将群山比作翠绿的屏风,形象地展现出大禹庙周围山峦环绕的秀丽景色,“朝玉帛”赋予群山一种朝拜进献的庄重感,使画面更具神圣感;“穴通金阙”把洞穴想象成连通天上宫阙的通道,“架云霓”则增添了神秘奇幻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大禹庙的超凡脱俗,进一步强化了大禹的神圣形象。“秘文镂石藏青壁,宝检封云化紫泥”进一步渲染大禹庙的神秘氛围。“秘文镂石”表示神秘的文字被镂刻在石头上并藏在青色墙壁中,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神秘感;“宝检封云”描绘珍贵的典籍封存在云霞里并化作紫色泥土,这种奇特的想象增添了大禹庙的神秘色彩,使读者对大禹的事迹和品德产生更深的敬畏之情。“清庙万年长血食,始知明德与天齐”点明主旨,表达对大禹的崇敬与赞美。“清庙万年长血食”强调大禹的清庙万年之中长久享受祭祀,“血食”体现了祭祀的隆重,说明大禹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崇高。“始知明德与天齐”则直接赞美大禹的圣明美德如同天一样高远,表达了对大禹的无限敬仰,升华了全诗的主题。